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0.00     定价 ¥ 30.00
青岛市图书馆
  • ISBN:
    7543922851
  • 作      者:
    魏斌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没有艰涩的文字,离开枯燥的通史,寻找历史的断面;牵回失落的文明,追溯往昔的灿烂;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再现历史细节。
展开
精彩书摘
    公元前272年,30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艰险来到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蜀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
    上任后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行程七百多里,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怎样才能让岷江水持续而又稳定地经过成都,使航道畅通,同时又要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不能危害平原的城市,修建一个引水和控水的工程,成为了李冰思考的重点。
    经过了长达三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方案中提出,如果在蜀郡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须先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
    发源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雪山的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千百条涓涓细流穿过峡谷,千回百转汇成江河,在千山万壑间奔腾而下,呼啸而出。一入平原就像脱缰野马、四处奔泄。那么,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设置工程,才能最佳地控制水的流量呢?这将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这一年李冰率数万民工,在岷江河岸边开始动工。工人们用竹片编成笼,笼内塞满卵石,然后通过渡船运输到江心。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这时,李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岷江水在座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尖山前,戛然而止。这座大山成为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而尖山又是江水流入平原的必经之路。怎么样才能把水引入成都平原呢?
    李冰决定开山辟水路。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铁钎和石锤旷日持久的凿打。如果只用这种方法,凿开尖山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而秦国的统一大业却迫在眉睫。他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民工们先在尖山虎头岩岩面上架起大量木柴点火燃烧,一直烧到岩石发红,再用冰凉的江水,一瓢瓢泼向滚烫的石面。经过热胀冷缩,岩石崩裂疏松之后,民工们才腰系吊绳,登上虎头岩,挥锤凿打。这一来,便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
    光阴荏苒,历经八年,尖山终于敞开胸怀。虎头岩的山体,分出了一条宽20米的水路。航道入水口的建成,使岷江水进入了平原。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的奇思妙想,把这个人水口称为宝瓶口。从此,汩汩清流,从宝瓶口奔涌而出,永久性地灌溉着成都平原。公元前256年,历时14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都江堰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成都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
    此后在从成都出川的畅通水路上,浮满了船舶,岷江上游沿岸的木料顺水而下,运往成都制造战船,士兵和兵器都直接在成都集散。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寻找失落的年表
第二章 丝绸之路
第三章 世界遗产
第四章 科技与文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青岛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