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明英宗来说,王振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害得他失去了帝位,在塞外吃苦,又险些丢了性命,几乎不能活着回来。但对于这些,明英宗都毫不抱怨,复辟之后仍对他思念不已。明英宗不但没有处罚王振,还赐给他“精忠”的称誉,真是咄咄怪事。除了英宗的“妇人之仁”外,王振生前到底是怎样爬上跋扈擅权的高位,又是如何败落,他给明朝的政治又留下哪些遗祸呢?
明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而英宗时期的王振则是开明朝专权太监先河之人。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朝历代因宦官而亡国灭家的经验教训,对宦官限制极严,曾立下规章制度,不许宦官读书识字,不许宦官兼任外臣文武衔,不许穿戴外臣所穿戴的冠服,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等。还在官门挂一块高三尺的铁牌,上面刻有“内臣(即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几个大字。建文帝即位后,对宦官的管制更为严格,左右内侍常常因小过而被诛杀,这些宦官心里都怨恨不已,纷纷逃到明成祖朱棣的军中,或者给他暗通消息,明成祖能攻入南京,夺走侄儿的江山,宦官也立了大功。朱棣称帝后,委任太监到各地从事征税、釆办,甚至监军这些事务,更有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明朝宦官得到重用是从明成祖开始的,至于他创办的东厂更成为后代宦官得以擅权的重要机构。
宦官开始读书识字是从明宣宗开始的,宣宗给自己宠爱的几个太监颁发免死敕书,文辞褒美和开国功臣的铁券差不多。他还在宫内设立内书堂,让大学士陈山教宦官读书。宦官虽未达到擅权乱政的程度,但条件已经成熟了。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一事无成,考虑到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太过艰难,他不惜自阉人宫作了太监。王振人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
明英宗由养母孙太后养大,孙太后凭着自己的愿望。一心要把他调教成一个听话的、知恩图报的人。明英宗果然长成一个极平常、极庸碌的人,作为一个皇帝,缺少独立专行、自作主张的习惯,无论做什么,总得有个人替他拿主意才行。只要是他觉得可以依靠的人的话,他无不乐于依从。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改元正统。这时,英宗年仅9岁,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张太后虽然秉政,并不处理国家政务,而是把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处理。当英宗开始掌管朝政后,第一个被英宗作为依靠的人,便是内监王振。
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爱的人,王振便越过原司礼太监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这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朝天子一朝臣,宦官也不例外。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沼谕颁发。宦官由此掌握了“批红”大权,遇上懒惰的皇帝,这些太监就成了皇权的真正代言人。宦官们整天在皇帝身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员接触少的弱点,于是便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以售其奸。
张太后在世时,王振还不敢过于放肆,对张太后和三杨百般殷勤,毕恭毕敬,极尽谄媚之能事,以讨得他们的欢心。一次,英宗朱祁镇与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被王振看见了。第二天,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作出一副忠心耿耿、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样子向英宗跪奏说:“先皇为求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步先皇后尘,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三杨听了,深受感动。
张太后在世时,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都装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样子,总是站在门外,不入阁内,深深感动了三杨,王振表面上讨好三杨,事事顺从,装成不干预政事的样子,但内心仍然按捺不住攫取权力的欲火,一有机会,就想法抓权。他常趁无人在英宗旁边时,劝英宗用重典制御臣下,反对开“经筵”,反对文治,建议英宗发展军事、以武治国家等等。英宗曾让他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门外阅兵,王振则利用这个机会,压制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党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广报为骑射第一,一下子被提升为都督佥事。
三杨久历宦海,仍不免眼睁睁看着王振羽翼渐丰。王振从最初低眉顺眼的巴结者一步步走向与三杨平起平坐,可谓费尽心机,最关键的是他牢牢地控制了皇帝。三杨中杨荣谋略最高,他知道自己三人已老,便和杨溥、杨士奇商量,预先把一些正直有才干的人引入内阁,培植外臣势力,一旦自己三人退位,这些人可以有能力对付王振的势力。只是这一步想到得晚了一些。
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此时三杨只有年迈的杨溥在朝,新人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至此,朝中、宫内无人可以钳制王振,王振擅权的一切条件都成熟了。
阻拦王振掌权的所有障碍都已被扫除,他就开始琢磨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张太后死后不久,他就把这块牌子砸碎。随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