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识水知性
一、什么是水
越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和必需的东西,越有可能是人们了解不多的。水和空气、阳光被看做是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生存所必不可少的3大自然物质,但是,我们对水的了解却相对匮乏。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没有食物,人可以存活几周,但是如果没有水,3天后人就会死于脱水。前人在造词的时候就已意识到,所谓“饮食”,“饮”在前,“食”在后,“饮”比“食”更重要。
金木水火土,水是五行之母。
水的“液、固、气”三态,是中国古人最早研究自然规律的对象。
先秦著作《吕氏春秋》首次提出“流水不腐”的运动养生观。流水就是活水。一杯运动的、有生命活力的好水,放置多久也不会变味变质;而“死水一团”,就会腐败发臭。
水也是药,《本草纲目》的首篇就是关于水的内容,水部为16部之首。李时珍说:“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他认为,人的饮食均资于水土,而饮食又是人生的命脉。所以对水的性味,即水的流止寒温、浓淡甘苦等,应当潜心了解。《本草纲目》中对“露水”、“节气水”、“井泉水”、“醴泉(甘泉)”等的释名、气味和主治都有记述。比如“节气水”,按照李时珍的解释,“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自然水,如立春水、清明水等。他认为,“井泉水”因来源不同,可以分成几类,其中以从地下泉而来的,水质最好。
在中国古代哲人心目中,水是哲学化的,他们更容易把水作为理想人格的一种象征来理解。《论语·雍也篇》里,子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老子则更把水提高到一个“道”的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