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态》:
武元衡是当朝宰相,他与刘禹锡、柳宗元之间始终有那么一层隔阂。当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以不屈者的姿态回到京师,显然会响起反对的声音,对于本朝的臣子来说,这些旧人物的介入是相当不和谐的。刘禹锡去了一趟玄都观,故地重游,看罢桃花,再看同行诸君子,一首绝句脱口而出,也是祸从口出。《戏赠看花诸君子》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如此目中无人还了得,于是就让他陷入绝境,尤其是刘禹锡在游玄都观写下的诗作中所体现的傲然盛气,一定会触动反对者的某根神经。关键问题则在于召回他们是加以重用还是继续外放呢?最后的结局是官升了,人却离得更远了。他们刚刚升起的希望之火迅速熄灭,还得离开京城。韩泰出为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陈谏为封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他们刚刚从远州回来,就又要出发了。他们要去的是今天的福建、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距离京城长安十分遥远。刘禹锡因为作诗讽刺当政者的原因,被派往道路难行、去途艰险的播州,还要带着八旬老母。柳宗元实在不能无视挚友所面临的悲惨际遇,他要求和刘禹锡对调,自己去播州,这些细节体现出柳宗元的君子品格,能够勇于牺牲自我来帮助自己的朋友,这件事让我们从中懂得了患难情深的道理。正因为这样,刘禹锡、柳宗元之间的友谊才能遇挫弥坚。这个场景应该写入史书,这是中唐士人心史的经典片断,也是传统士大夫品格的杰出样本,在仕宦与德行的检验中,元和士风的魂灵再现。
再度从长安出发,他们要到新的去处。与白乐天的十里春风吟诗比赛结束了,玄都观里的桃花依旧,通州的月亮,柳州的风土,还有连州的山水,不管你想不想去看看,都身不由己。临别之际,元稹有《沣西别乐天博载樊宗宪李景信两秀才侄谷三月三十日相饯送》,诗云:“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语诗情替别愁。忽到沣西总回去,一身骑马向通州。”还有《归田》及乐府诗《紫踟躇》《山枇杷》《褒城驿二首》《寄昙嵩寂三上人》《苍溪县寄扬州兄弟》《新政县》《南昌滩》等作品。如《新政县》诗云:“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已闻城上三更鼓,不见心中一个人。须鬓暗添巴路雪,衣裳无复帝乡尘。曾沾几许名兼利,劳动生涯涉苦辛。”
一段充满希望的旅程结束了,柳宗元还要重新上路,奔赴新的目的地,比永州还要遥远的柳州,唯一改变的是,这次他是一个有实职的刺史。刘禹锡与他一同出发,一路上,他难以抑制内心的失落,如《长沙驿前感旧》写到:“海鹤一为别,存亡三十秋。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行至衡阳,两人不得不分开,走向各自的州府,今朝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柳宗元动情地写下《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十年憔悴”换来的是无法接受的“岭外行”“绿荫不改来时路”,只是由欢欣变为伤感。刘禹锡有《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诗》,诗云:“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读了刘禹锡的和诗后,柳宗元又写了一首《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日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刘禹锡有《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柳宗元还有一首《三赠梦得》:“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林歧别,何年待汝归。”刘禹锡有《答柳子厚》:“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从三赠三答中可以看出两人对再次外放的态度,更可以看出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友朋情深。此刻的柳宗元觉得自己的人生前景更加渺茫,或许在此际他真的想就此隐去,与友人一起做个自在的田舍翁。到达连州,刘禹锡与柳宗元、窦常继续唱和,不知想起朗州的生活会有何种感慨。还是旧日友朋,只是换了空间,柳宗元已是柳州刺史,窦常已是夔州刺史,尤其与窦常的交往,朗州往事历历在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