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融合、蕴含、体现着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医药切入,可以最直接、最简捷、最通畅地进入中华文明之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包括三才、变易、中和、意象等,在中国的社会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学乃至兵学、农学、医药学、建筑学、星相学、堪舆学之中,都是一以贯之的,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丛书以中华传统经典哲学思想为着力点,从三才、变易、中和、意象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渗透与影响,阐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药中的临床应用,对中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分析。
本书是“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中和之哲理、中和之学理、和其不和———中医学治疗原则、中和带给中医的思考。本书通过对中和之哲理、学理、中和思想在中医中的实际应用的阐述,以及对中和与中医伦理、中医医德、中和与平衡等方面的探讨,对中和思想与中医文化的传承进行全面的研究。
第一章中和之哲理001
第一节导论002
一、 中和溯源002
二、 尚中和019
第二节中和为生生020
一、 乐: 黄钟大吕奏中和021
二、 道: 道法自然依中和022
三、 德: 天地至德顺中和025
四、 性: 发而中节性中和027
五、 态: 千姿百态绘中和027
六、 政: 发政施仁鉴中和029
七、 味: 五味合化品中和031
第三节中和思想与中医学035
一、 中和思想与中医“天人合一”观037
二、 中和思想与中医“和谐”思维037
三、 中和思想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038
四、 中和思想与中医情志观039
第二章中和之学理041
第一节中和——中医学的思想原则042
一、 《内经》天道观的中和思想042
二、 《内经》天人观的中和思想045
三、 《内经》人事观中的“和”思想049
第二节以和为贵——中和思想的生命观051
一、 生命起源: 阴阳和合051
二、 生命存在,三才通和059
三、 生命系统,五行和中066
四、 生命运动,动中求和074
第三节能中和者必久寿077
一、 名有其三,养生亦称“摄生”“道生”077
二、 “中和”之医,养生亦从“中和”而求078
三、 后世发挥,以“和”而养,派生五支081
第四节中和的医德内涵094
一、 中和之“诚”095
二、 中和之“正”097
三、 中和之“仁”099
四、 中和之“和”102
五、 “中和”对医疗现状的启示104
第三章和其不和——中医学治疗原则109
第一节仲景之“中和”思想110
一、 仲景对“阴阳自和”的认识111
二、 活用“和法”,以解六经病邪115
第二节仲景之后“和法”的演变
——以“半表半里”为主线的外感热病“和法”演变125
一、 和解少阳法125
二、 疏利开达法126
三、 分消走泄法127
四、 和解三焦法129
第三节内伤杂病的“中和法”130
一、 张景岳《景岳全书》之“和法”130
二、 汪昂《医方集解》论“和法”131
三、 戴天章《广瘟疫论》之“和法”132
四、 唐容川《血证论》之“和法”133
五、 程国彭《医学新悟》与“和法”134
第四章中和带给中医的思考137
第一节反思中医“平衡观”现象138
一、 民间与学界的“平衡观”乱象138
二、 “平衡”相较于“中和”的局限性139
三、 “平衡”的中医内涵解析142
第二节“中和”是健康的原则与生命的追求146
一、 “中和”是生命起源与生理基础的概括146
二、 “中和”是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147
三、 “中和”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根本原则147
第三节中医“中和轴”模型的建构149
一、 “中和轴”模型的基础149
二、 “中和轴”模型的形成152
三、 “中和轴”模型的意义152
附录155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