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23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四、由快转慢阶段
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撰写了《口齿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等口腔疾病,并对口疮的发病机制作了简明的概括:“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口腔专著,书中记载了很多实用的口腔外治法内容。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载有对200余种口腔病证的治疗方法,包括外治法20余种,其中不少外治法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如治疗口腔疾病用砒霜半两,醋调如糊,碗内盛,待干刮下,用粟粒大,绵裹安齿缝,来日取出……久患者不过三次即愈。此为用砷剂治疗牙齿病,用法、用量与今相近。该书对口腔病的预防与保健也作了科学的论述,如“旱莲草:同青盐炒焦,揩牙,乌须固齿”和“糯糠,治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提出了使牙齿洁白的措施。《医方考》载有用草乌、荜茇、川椒、细辛共为粉末,涂患牙处使牙自落不痛的方法。
清代顾世澄所著的《疡医大全》中有关口腔病外治的内容更为丰富。书中载有口腔疾病近70种,还提出修补唇裂要在涂麻药之后,再切开皮肤,并以绣花针穿线缝合,在肌生肉满之后拆线。可见清代的唇裂修复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医采取歧视消灭政策,排挤压制中医,使中医事业倍受摧残,中医口腔学也不例外。据调查,此时期全国没有专门从事中医口腔工作的医务人员。
五、全面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中医事业,首先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医政策,给予中医事业极大的关怀,中医口腔科学重获新生。继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之后,1956年以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办了中医学院,并设立了耳鼻喉口腔教研室,讲授中医口腔科的部分专业知识。同时,在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设了口腔专科门诊,开展了口腔黏膜病、牙周病、颞颌关节痛、口腔肿瘤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条件的中医院校还开设了中医口腔科学课程,系统讲授中医口腔学的专业知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口腔学在临床防治、基础理论研究和文献整理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1.临床防治方面
在临床防治方面,开展了中医药治疗口腔常见病、疑难病工作。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口疮、唇炎、口炎、牙周病、扁平苔藓、根尖周炎、牙痛、干燥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等疾病,从中医整体观出发,结合辨病与辨证,及全身与局部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克服了单纯应用抗生素、激素治疗所带来的疗效不稳定和毒副反应。同时,应用分子水平研究揭示中药治疗这些疾病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用水杨梅、刺五加、紫花地丁、赤芍、红花、苦丁茶、金银花、绿茶等中药进行龋齿预防,可以改善口腔内环境,抑制细胞外多糖的产生,改变pH、乳酸杆菌、变形链球菌对牙齿的不良作用,减少菌斑,从而起到预防龋齿的作用。
据文献报道,近年来应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多种口腔疾病,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用中药荜茇、高良姜、白芷、细辛、五倍子、骨碎补、胡椒、煅龙骨、海螵蛸等治疗牙齿敏感症,用中药斑蝥、六神丸、蟾蜍、鸦胆子等治疗牙髓失活,效果较好。用中药金银花、黄连、三七、蒲公英、骨碎补等直接或间接盖髓,可起到保护牙髓活力的作用。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可以收到好的疗效。绞股蓝对癌阻断试验显示,其可降低致癌率,对细胞异常增殖有抑制作用。大蒜注射液能预防口腔癌前病变发生,提高淋巴细胞转化和白介素-2水平。中药田基黄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