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06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一、整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整体作用是指在某一特殊部位施以外治,通过药物的吸收或局部刺激所引起的整体药理效应或全身调节作用。因此,它又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1.直接作用
(1)传统认识:直接作用是指药物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或通过局部刺激,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发挥其作用。如药物施于脐部,气味入血,通过血脉运行全身,可改变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则知由脐而入,无异入口中”。实践证明,这一疗法对多种疾病有肯定疗效,其在各科临床中的运用日趋受到重视。
(2)现代研究: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中医外治机制的现代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从四个方面概述如下:
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中药外治疗法,尤其是内病外治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对指导中药外治途径的选择和新型外治制剂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
皮肤吸收:中医皮肤给药的特色在于经穴外敷。以脐疗为例,中医认识已如上述。而现代研究表明,脐部无皮下脂肪,表皮角质层较薄,脐下双侧有腹壁下动脉和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故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药物经皮肤吸收的途径主要有:第一,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第二,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加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第三,表面活性剂作用:如膏药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第四,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在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方方皆有。现代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药物的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说明我们的先贤多以芳香类药物为主进行外治,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近年来,人们还将透皮吸收促进剂引进中药外治领域,使药物呈分子或亚分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基质中,以利于迅速、均匀地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既促进了外用药物的吸收,又保持了血药浓度的稳定。这些都对今后外治制剂的改革有重要启迪。
灌肠吸收:现代医学对大肠的生理和肠道给药的吸收、转运过程已有较明确认识。正常人大肠吸收液体的能力为每日4-6L,在病理状态下仍然很强,直肠给药的吸收有两个途径:第一是通过直肠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大循环;第二是通过中直肠和下直肠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药物注入结肠时,其吸收途径是有上直肠静脉和结肠静脉。其特点一是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能较好地保持药物效力的完整性。二是吸收快、奏效速。研究表明,大肠给药的吸收速度较口服为快,其黏膜吸收在用药之后立即开始。
鼻腔吸收:无论是取嚏法、喷鼻法,还是滴药法、塞药法、闻药法等都是通过鼻黏膜的吸收途径而起到治疗作用的。国外研究表明,鼻黏膜有反射作用,当刺激有关部位时,可产生生理和治疗效应。鼻黏膜表面积约为150cm2,其上分布有丰富的血管,鼻黏膜上的纤毛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因此,鼻腔用药对某些病症有较好疗效。
口腔吸收:口腔黏膜血管丰富,口腔给药可使药物在口中含化溶解经黏膜表面扩散,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因口腔黏膜对某些药物吸收较快,有时仅次于静脉注射及雾化吸入。如中药麝香酮舌下含化、速效救心丸舌下含化等,通常均在几分钟内即可缓解心绞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