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肛肠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06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0.00     定价 ¥ 29.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21423402
  • 出 版 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靳胜利,男,市中医院痔瘘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擅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肛肠科急症,手术治疗嵌顿性内痔、肛裂、肛瘘等;注射治疗内痔脱出、直肠脱垂,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肠炎,中药外用治疗炎性外痔、肛门瘙痒、湿疹、肛癣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肛肠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06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搜集了近几十年来肛肠疾病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编撰而成。
  《肛肠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06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分为“概论”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其中概论部分从肛肠科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提高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应用的注意事项五方面进行阐述;临床应用部分以病为纲,每种疾病从处方、用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出处、综合评按等方面对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进行详细介绍。
  《肛肠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06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内容系统全面,对从事肛肠科专业的临床医生、学生、教师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肛肠疾病中医特色外治206法/当代中医外治临床丛书》:
  一、整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整体作用是指在某一特殊部位施以外治,通过药物的吸收或局部刺激所引起的整体药理效应或全身调节作用。因此,它又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1.直接作用
  (1)传统认识:直接作用是指药物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或通过局部刺激,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发挥其作用。如药物施于脐部,气味入血,通过血脉运行全身,可改变五脏六腑的病理状态。“则知由脐而入,无异入口中”。实践证明,这一疗法对多种疾病有肯定疗效,其在各科临床中的运用日趋受到重视。
  (2)现代研究: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中医外治机制的现代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从四个方面概述如下:
  药物吸收机制的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中药外治疗法,尤其是内病外治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对指导中药外治途径的选择和新型外治制剂的研制有着重要意义。
  皮肤吸收:中医皮肤给药的特色在于经穴外敷。以脐疗为例,中医认识已如上述。而现代研究表明,脐部无皮下脂肪,表皮角质层较薄,脐下双侧有腹壁下动脉和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故药物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药物经皮肤吸收的途径主要有:第一,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第二,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湿度的函数。中药外贴,“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由5%-15%增加至50%。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可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血液循环。第三,表面活性剂作用:如膏药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第四,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在外治方药中,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菖蒲、川椒、白芥子、姜、肉桂之类芳香药物,几乎方方皆有。现代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药物的透皮能力提高8-10倍。说明我们的先贤多以芳香类药物为主进行外治,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近年来,人们还将透皮吸收促进剂引进中药外治领域,使药物呈分子或亚分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基质中,以利于迅速、均匀地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既促进了外用药物的吸收,又保持了血药浓度的稳定。这些都对今后外治制剂的改革有重要启迪。
  灌肠吸收:现代医学对大肠的生理和肠道给药的吸收、转运过程已有较明确认识。正常人大肠吸收液体的能力为每日4-6L,在病理状态下仍然很强,直肠给药的吸收有两个途径:第一是通过直肠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大循环;第二是通过中直肠和下直肠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而直接进入大循环。药物注入结肠时,其吸收途径是有上直肠静脉和结肠静脉。其特点一是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能较好地保持药物效力的完整性。二是吸收快、奏效速。研究表明,大肠给药的吸收速度较口服为快,其黏膜吸收在用药之后立即开始。
  鼻腔吸收:无论是取嚏法、喷鼻法,还是滴药法、塞药法、闻药法等都是通过鼻黏膜的吸收途径而起到治疗作用的。国外研究表明,鼻黏膜有反射作用,当刺激有关部位时,可产生生理和治疗效应。鼻黏膜表面积约为150cm2,其上分布有丰富的血管,鼻黏膜上的纤毛可增加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因此,鼻腔用药对某些病症有较好疗效。
  口腔吸收:口腔黏膜血管丰富,口腔给药可使药物在口中含化溶解经黏膜表面扩散,通过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因口腔黏膜对某些药物吸收较快,有时仅次于静脉注射及雾化吸入。如中药麝香酮舌下含化、速效救心丸舌下含化等,通常均在几分钟内即可缓解心绞痛。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肛肠疾病外治法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肛肠疾病常用外治法
第三节 外治法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应用外治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临床应用
第一节 混合痔
第二节 肛瘘
第三节 肛痈
第四节 肛裂
第五节 直肠脱垂
第六节 结直肠肿瘤
第七节 肛窦炎
第八节 炎症性肠病
第九节 便秘
第十节 泄泻
第十一节 肛门失禁
第十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三节 肛肠病术后并发症
朱后出血
朱后水肿
术后疼痛
术后尿潴留
术后肛门坠胀
第十四节 肛周皮肤病
肛门湿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