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当代文学杰出代表
★一部震撼人心的女性成长、抗争与自我和解之书
《童年的街道》是丹麦女作家图凡·狄特莱夫森的代表作,并被拍成电影。故事以主人公艾斯特居住的哥本哈根西桥区后排房公寓为背景,讲述了活在孤单黑暗中渴望被爱却不知如何爱人的艾斯特试图摆脱这条街道所带给她的一切:孤单、寒冷、贫穷和排挤。但是,在她被自己渴望的幸福击碎后,她回到了童年的街道,在回忆和熟悉中苍白地疗伤。
那位总是愿意随时向任何人分发巧克力和新煮的咖啡的托姆森小姐,也有她的另一面,艾斯特知道,世上大部分人也都知道。在她的客厅里,不可一世地坐在高高的红色椅子上倾听大人们神秘的谈话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忽然听到门轻轻地打开又关上。顿时,一切都变得那么、那么让人伤心。因为这里坐着托姆森小姐,这里也坐着她的母亲,她们俩都不是坏人,难道不是吗?她们仍然在愉快地谈话,好像没有注意到那悄悄的声音证明公寓里还有别人在活动。只是有时候,关门的声音响一点儿,或者有东西掉到地板上时,托姆森小姐就会说:“一定是她闯的祸,不小心让杯子划破了手。”她的脸红了,浮现出不可理喻的恼怒。
这是托姆森小姐的另一面:在面向院子的小房间里,没有煤炉,没有窗帘,只有一张铺着毯子的小铁床,她母亲在那里过着不引人注意、几乎是无声无息的生活。女儿不看她,不听她的,几乎受不了她。但她做着女仆的工作——做饭、擦皮鞋、缝补衣服和打扫房间。人们看到她在黑暗中挎着篮子悄悄地下楼去买菜,她是那么瘦小、拘谨。她神秘兮兮,在一天里最古怪的时间来来去去。孩子们叫她“巫婆”,在路上看到她就喊叫起来,半是开玩笑,半是出于惊恐。她通常披着五颜六色的披肩,头戴挂面网的小帽,总是比流行样式落后几年。人们说,她把女儿扔掉的衣服从垃圾箱里捡回来穿。当托姆森小姐没有工作的时候,她就得想出离奇古怪的办法来喂饱两个人的肚子,谁也不知道她是怎样做到的。人们也不会去问。母亲和别人一样同情她,也和别人一样有些好奇。有时候,当她知道只有老人一个人在家时,会找出这样那样的借口去敲门,希望能探查出一些秘密。但她看到的只有从一堆乱七八糟的报纸和布料上露出的那张温和而善良的脸,可怜巴巴地躲在室内取暖。“我女儿不在家。”她说,然后就忙着关门,好像完全排除了有人会找她这样一种可能性。有一次,母亲把一盘新出炉的粉团塞到她的手里。第二天艾斯特听见托姆森小姐说:“谢谢粉团,很好吃。但是您送给我母亲这类东西并没有什么好处,她一点儿也不喜欢。”
除此之外她从来不提“母亲”这个词儿。她总是那么甜美、漂亮而快乐,和母亲在一起那么开心,送给艾斯特娃娃和装饰大头针。艾斯特有时候也会想起那个母亲,并问自己,像只知道非黑即白,还不懂得人无完人这个道理的孩子那样问:“这个托姆森小姐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答案当然通常是没有的。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童年的街道》通过一系列来自直接经验的特征描写,向读者生动地呈现了这条街道的日日夜夜,贯穿全书的种种事件构成一首令人心悸的交响,一首悲剧性的交响乐。
——丹麦作家尤利乌斯·鲍姆霍尔特
图凡•狄特莱夫森让艾斯特反映出人在青少年时代那些摸索的、不确定的岁月。肉体的诱惑、内心的向往和不可实现的梦想充满了她整个不安的人生。
——丹麦当代作家缇娜·安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