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作者以自己的少年记忆和生活经历为蓝本,通过东湾村小戏迷胡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戏曲艺术对成长的深刻影响。这是一部充满乐声的小说,细腻的文学语言精准描摹出戏曲的视听艺术,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如同真实观看了一出黄梅戏《打猪草》。在男孩胡闹作为临时替补为菊香剧社演出时,他不仅学习了专业的知识,也收获了成长的启迪。随着假期时间的流逝,小读者们能感受到胡闹的飞速成长。小说还运用了一些北方方言,展现了独特的民风民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这是一部个性十足,充满传统文化特点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小男孩胡闹(小孩的贱名)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偶然和来村里演出的剧社结下了缘分,天生喜欢戏剧的胡闹先是偷偷地学艺,后来还追随着剧社四处看戏,其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后来机缘巧合真的豋了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 这部作品中讲述了许多豫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知识,其中的主人公形象生动,故事非常有趣。可读性、知识性、文学性都不错。拟发稿。
戏班子来了
村子里锣鼓一响,胡闹的心就跳了起来。
东湾村位于南山脚下,平日里是个挺安静的小山村。村子里锣鼓一敲,那“将将将将将将将将”的声响,能传出去老远老远。
胡闹一听这锣鼓声,就知道是戏班子来了。只有戏班子才敲这种锣鼓。村里人把这种锣鼓声叫“打通”。就是锣鼓家伙“将将将将”一口气打好长时间。中间稍一停,“将将将!”再继续打。这种打法,跟村里人打鼓的打法不一样。村里人打鼓,是“咚不咚冬冬将,咚咚将将咚
将,咚咚将将冬将”。
村子里的鼓和锣,跟戏班子的也不一样,响声也不一样。
胡闹听戏班子的一个鼓佬说过,“打通”又叫“急急风”。“打通”的还能变着法儿,打出许多种花样儿来。胡闹正在村西边的柳树林子里捉结了狗。他刚欣喜地从一个泥洞里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出一只带着泥土的结了狗,听见村里“打通”,直起身子,斜起一只耳朵,往村子的方向听。
“……将将将将将将将将……”
结了狗又叫结了龟儿,知了狗,就是还没变成知了,没蜕皮的知了。
柳树林子里,还有四五个男孩在摸结了狗。孩子们捉结了狗,一是玩,二是为了吃,为了解馋。
有个男孩一边找结了狗,一边还唱儿歌:
“结了结了往下退,
我给结了一床被。”
他一唱,另外几个男孩子跟着一块儿唱:
“结了结了往下爬,
我给结了一壶茶。
结了结了往下走,
我给结了一壶酒。
结了结了你别叫,
俺家娃娃正睡觉。”
这个柳树林子,是胡闹的一个乐园。他经常一个人来到这里,唱歌、练武、捕蚂蚱。
在茂密的林子里,是看不见戏园子的。但锣鼓声却听得很清晰。戏班子“打通”,就是告诉村民,晚上来看戏吧!来的人越多越好。一个村演戏,往往有不少外村的人也翻山爬岭地来看。
胡闹是个小戏迷。锣鼓一敲,他就无心挖结了狗了,转身出了林子,快步朝村里走去。
他没先回家,直接去了戏园子。
……
戏班子来了 1
看戏 12
偷戏 41
夜宿棒子秸垛 56
毛遂自荐 73
排戏 102
一场风波 123
天不怕来了 134
救石榴 147
山中雷雨 166
暂住胡闹家 177
开心的日子 196
开学了 213
记忆深处的矿藏(代后记) 218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