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红飘带
0.00     定价 ¥ 78.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218155340
  • 作      者:
    张锡杰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从“工农兵学员”到大报记者,从高级幕僚到高校教师,作者张锡杰可谓经历丰富,充满传奇。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他读书阅世历事,笔耕不辍;所见所闻所感,皆成华章。《红飘带》一书就是他以爱党爱国的拳拳赤子之心编织而成的散文美篇。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锡杰,河北枣强人,法学硕士,研究员,中央办公厅正局长级退休干部。曾做过20年新闻工作,在中南海红墙里先后工作了20多年。长期从事党的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以及科技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政治论文集《在“三个代表”指引下前进——亲历这十三年》,科技论文集《迈向科技大发展的新世纪》,人物通讯集《十年浪花集》、《感悟人物通讯——采写经验50谈》,纪实文学集《遗孤残妇大寻亲》和《走进母亲河》(与崔纪敏合著)等。2014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跨度30年的散文集《红枫集》。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作者《红枫集》的姊妹篇,辑录的主要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作者的散文随笔的精品。书稿共60篇短文,包括新闻通讯、散文、书评等。正文分家国情怀、绿色发展、师情厚谊、赏析借鉴和附录红枫之缘几个部分,其中,家国情怀、绿色发展、诗情厚谊部分主要是作者在各报刊发表的文章,抒发作者对故乡祖国、美好事物及恩师老友的真挚感情;赏析借鉴和附录红枫之缘部分主要为作者及友人写作的书评。书中配有作者整理拍摄的照片,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全书内容积极向上,所及散文,描摹人物、事件皆疏密有致,所及书评脉络清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里,苜蓿芽有着深刻的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它是我最爱的野菜之一。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长圆形,开蝶形花,结荚果。苜蓿的种类很多,北方常见的是紫花苜蓿。

我爱苜蓿,主要是每年莺飞草长之时,苜蓿就会从地下钻出嫩芽,绿油油的,分外喜人,长到四五厘米时,采摘下来,用水焯一下,适量放些油,加点姜、盐,清炒、煮羹,都是不错的开胃菜。不过,我小时候,家里穷,采摘的苜蓿芽,洗净后拌上些玉米面(这些年条件好了是拌面粉),上笼蒸熟吃。当地群众叫 “蒸菜”。在经济困难时期,群众缺粮缺菜,再说那会儿,还没有 “大棚菜”,一冬天的蔬菜主要是萝卜、白菜,而苜蓿芽是最先下来的新鲜蔬菜,且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铁、钙、钾、蛋白质和维生素,是我国最古老的蔬菜之一。所以能吃顿苜蓿芽蒸菜,感到是“吃鲜”,其味道胜过如今的山珍海味呢!如同“乡音”难改一样,小时候的嗜好,终生难以改变。如今已到古稀之年,还常常思念苜蓿芽蒸菜的美味。每年清明回衡水,只要饭店有苜蓿芽蒸菜,我都会点双份儿!

苜蓿“亦菜亦草”,嫩茎叶是“菜”,长高了就成了“牧草”。它的这个优势,使它显现出极强的传播繁衍能力。据资料记载,苜蓿是西汉时引进中国的,两千多年来,传遍了大江南北、神州各地。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种苜蓿。因为农民犁田、播种、拉车都需要牲口,养不起骡子马的,起码会养头牛或毛驴。《现代汉语词典》对苜蓿用途的定义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种地就需要养牲口,而苜蓿是牲口最爱吃的饲草。就是合作社、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的牲口集体喂养,也需要种苜蓿。记得小时候,学校组织去踏青,空旷的田野里,除了绿油油的麦苗,就是一望无际的苜蓿。在清丽春阳的沐浴下,紫色的苜蓿花光彩照人,一阵清风吹过,还能隐隐约约地嗅到苜蓿的花香呢!

此外,苜蓿还有两大用途:一是“养人”,二是“养地”。“养人”,主要是指苜蓿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经常食用苜蓿菜,可以“安中利人”,能够“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诸恶热毒”。中医使用苜蓿治疗肠胃道功能失调已历数百年之久。苜蓿可全草入药,具有健脾补虚,利尿退黄,舒筋活络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腹胀、消化不良、浮肿、黄疸、风湿痹痛。“养地”则主要是指,苜蓿还是优质的绿肥。苜蓿的根部,能结类似豆类的根瘤,而瘤菌具固氮之功效,贫瘠的土地,种几年苜蓿,就变肥沃了。所以农谚说:“一年苜蓿三年田,再种三年劲不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