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能合作界域治理研究
0.00     定价 ¥ 56.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19606497
  • 作      者:
    徐娜,等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投资、全球价值链等。天津科技大学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特约经济评论员,天津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曾先后在《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探索》《理论探索》等多家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主持参加十余项国 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教材2部,专著2部,获天津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将全球价值链治理理论根植于国际产能合作的创造性转移过程、产业流程的重构过程和新经济空间的建构过程中,通过跨界和跨域的全球价值链分析,探讨国际产能合作的界域治理机制,重点对国际产能合作的"经济理性""耦合机制""效应测度"和"秩序重构"等关键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为我国的国际产能合作路径优化提供可供选择的操作方案,并为我国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出场语境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产生与 发展背景及中国新思维一、国际产能合作的产生与发展背景(一)新丝绸之路的崛起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西起地中海和黑海,东至喜马拉雅山脉,它坐落在东西方之间,构成地球运转的轴心。”a牛津大学彼得·弗兰科潘在他的新书《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前言中这样写道。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商品货物通过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沿着这个网络扩展开来的不仅仅有文化、经济还有各种人、事、物,它把世界互联互通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我们今天仍然沿用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给它的那个名字,称之为“丝绸之路”。如今,这个中心地带由于丝绸之路的复兴也再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仿佛世界的重心将再一次回到它千年之前的位置。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该地区独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了。目前里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多达4400亿桶;在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最近的一项更广泛的钻井计划出炉后,已探明石油储量将接近450亿桶,天然气储量0.7万亿立方米;在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交界处的卡拉查干纳科特,仅天然气储量就达1万亿立方米;根据现有的估计,哈萨克斯坦境内15个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储量约为760亿吨;类似的还有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田、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金矿……然而,尽管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加持,在世人的眼中,这里仍旧是一个发展滞后、技术匮乏的地区,这里既不是什么文明的发源地,也或许真的没有什么“新世界”等待挖掘,但它已经或必然再次成为世界的十字路口。随着丝绸之路的复兴,沿线国家经济日益繁荣,城市机场、酒店、高铁、地铁、度假村、大型商超等如雨后春笋般开工、建成。与此同时,在这些国家之间商品、资金、技术以及文化的流通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频繁,贯通欧亚的新通道不断以各种形式涌现出来——运输走廊、输油管道、交通枢纽、海底隧道……丝绸之路正在复兴,新丝绸之路正在崛起。(二)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国际贸易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各国工业化进程不一致,呈阶梯状落差。发达国家仍不遗余力地加大工业化的力度,不断革新现有的高端技术和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持续加大资本、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投入。然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现却阻碍了新形式产业的发展,其实质是把全球经济拉回到旧的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下,进一步拉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就在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经济发展的自我平衡,世界经济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陷入一场严重的衰退中,断裂的供应链、脆弱的产业链、下行的贸易链,这无疑加速了全球经济秩序的重构和发展模式重组。1.科技革命打破了技术藩篱的同时也筑起了技术沟壑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颠覆式变化,信息传播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新技术带来的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和信息流,刺激着区域生产链的形成。为了融入全球生产链和区域生产链,大部分国家都放松了对本国生产要素的控制,以开放性、透明性和合作性为主要内容的多边主义原则形成。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将全球空前地联系在一起,但同时由于技术、资源等优势差异,在全球范围内筑起了一道道技术沟壑,构建出以西方为中心的产业分工与布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边缘地区,依附着西方大国的技术、资源,获取微薄的利润,形成了“中心—边缘”的不平等依附关系。但是,在这种“中心—边缘”的发展格局下,一些国家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异军突起正在打破或者重构着世界技术发展版图。以研发投入为例,虽然主要集中在美、欧、亚地区,但亚洲国家研发投入呈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中国,是全球研发投入增长的最大贡献者;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以色列、韩国、日本都位居世界前列,传统的西强东弱格局已逐渐被打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菲律宾、印度和越南成为进步最大的经济体,其中中国已经连续第二年排名第14位,而印度(第48位)和菲律宾(第50位)则首次进入前50 位,这应该得益于他们对全球价值链和创新网络的融入。与此同时,这些发展中经济体在单项创新指标中也有不俗表现:泰国在商业研发中排名世界第一;马来西亚在高科技净出口中排名世界第一;博茨瓦纳在教育支出方面排名世界第一;莫桑比克在投资中位于全球首位;墨西哥是全球最大的创意商品出口国。由此可见,全球创新格局正在向东转移。2.中美两国在多维度、多层面重构世界竞争格局2017年8月14日,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备忘录,指示对中国发起贸易调查。2018年3月8日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签署“232措施”,决定对进口美国的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由此拉开了中美两国之间新一轮的贸易争端(具体参见表1-1),一度甚至进入剑拔弩张的状态。但显然,此次中美贸易战,其实质是中国和美国这两大经济体在多维度、多层次的竞争中发生的一次碰撞,绝非单纯的一场贸易战能够解读的。其实,中美两国长久以来一直在贸易领域“战火不断”,导火索就是一直争论不下的统计数据“贸易逆差”。但显然,美国这次发起的贸易争端,目的并不在于改变其贸易逆差地位,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美国的贸易逆差地位源于其民众的低储蓄倾向,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根本不能改变其境况。简单来说,中国经济质量型增长的趋势让美国害怕了,阻滞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重构全球价值链利益的再分配,才是此次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真正目的。具体来说,随着贸易战溢出效应的持续发酵,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将加速向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转移,而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环节将转移至中、日、韩、欧洲等国家或地区,这种转移必将趋势性重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但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是从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做出重大部署,为共建国际新秩序付出了努力。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陡增2020年,一只疫情黑天鹅冲撞了全球经济,供应链断裂、进出口停滞、原油价格下跌……金融资本的冲击、停工停产的影响、面对疫情的公共治理能力都极大地考验着全球经济。而各个国家在这场疫情大考面前已经交出了不一样的答卷。如图1-3所示,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只有5个国家GDP实现了正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率2.3%,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出口也是实现了正增长3.67%,而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出口均下降超过10%。从区域来看(如图1-4所示),非洲出口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降幅更为明显。从行业来看,疫情给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和众多中小企业带来沉重打击。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旅游业因疫情损失达1.3万亿美元,而全球航运业每周损失约3.5亿美元。同时疫情的蔓延对汽车、电子和机械设备等全球价值链融合程度高的行业,产生了尤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已经使全球经济在空间、格局和秩序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正在经历的一场巨大危机,使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疫情进展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影响的严重程度都还不能完全确定。但能够确定的是,这次疫情与历史上历次疫情的时代背景不同,全球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各国经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在为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风险,疫情带来的卫生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等且各种危机层层叠加,使国际经济关系、地缘政治、全球治理等都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疫情使当地民众的生活处境变得更为艰难,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4.全球治理秩序的重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国家之间快速地流动,一种有利于平衡不同发展阶段国家供给与需求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国际发展新理念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超国家行为体和区域生产链形成,这种新型的政治空间的嬗变必然会引起全球治理秩序的重构,推动全球高中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实现全球的产业与经济升级;但另一面,却是西方发达国家以“利润至上”为原则的治理策略,正在造成全球治理的失序。是建立只利于少数国家资本力量的世界和制度安排,还是建立有利于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世界秩序,两种理念和两种力量在竞争博弈。随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的形成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互联互通,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治理秩序正在发生变革,全球政治空间布局和国际治理秩序的建构“从西向东”的端倪已经出现。(三)中国化的全球化全球化发展是战争、经济、技术、政治四种逻辑交织的产物。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既是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化的全球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1949年)世界走向中国;第二阶段(1949—1978年)独立自主求发展;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中国走向世界。其中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也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初始阶段以出口为导向,积极推进“三来一补”,以市场换资本,1979—1990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96.1亿美元。1992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吸引外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1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5.1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生产型以及基础设施利用外资明显增多,外资利用质量明显提高。而在此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起步,但比较分散,企业国际化主要仍旧集中于“产品走出去”和“销售走出去”的阶段,这一阶段商品出口总额达到了138441.2亿元。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全球化走上快车道,2002—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超过30%。在大规模“引进来”的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断深入,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园建设助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资本真正实现双向流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利用外资的步伐开始放缓,产业面临转型压力。但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疲软造成资产估值偏低,却为企业的“走出去”带来机遇,中国对外投资逆市上扬,2009—2012年实现对外直接投资2877.9亿美元。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路径,同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国经济正式进入“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良性互动的发展阶段。2013—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228.3亿美元,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37万亿元,更是占到货物进出口总额的56.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并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中心之一。但是中国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仍旧面临缺乏结构性权利的难题,如我们没有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不能决定产品的质量标准,缺乏制定贸易规则的话语权。因此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更加主动地加入全球化,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弯道超车和变道超车。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理论逻辑与实践基础
第一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出场语境………………………………………………3
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产生与发展背景及中国新思维…………………3
一、国际产能合作的产生与发展背景…………………………………3
二、中国新思维………………………………………………………13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内涵和相关概念界定……………………14
一、国际产能合作的基本内涵………………………………………14
二、相关概念界定……………………………………………………16
第三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中国逻辑及价值取向…………………………20
一、国际产能合作产生的理论逻辑…………………………………20
二、“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理念………………………………21
三、国际产能合作的战略构想………………………………………21
四、国际产能合作的实施路径………………………………………23
五、“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价值取向…………………………25
第二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经济理性……………………………………………26
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经济理论溯源…………………………………26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26
二、要素禀赋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28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29
四、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30
五、垄断优势理论与国际产能合作…………………………………31
六、雁行模式与国际产能合作………………………………………32
七、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国际产能合作………………………………34
八、两轨六步法与国际产能合作……………………………………34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动因分析………………………………………36
一、从“三种压力”到“三种转变”…………………………………37
二、从“产品输出”到“资产输出”…………………………………41
三、从“产能优势”到“市场优势”…………………………………43
四、从“产品买卖”到“合作共赢”…………………………………43
五、从“宏观调控”到“微观共享”…………………………………44
六、从“技术依赖”到“核心技术创新突破”………………………46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下国际产能合作的运行机制………………………48
一、加强协调沟通机制建设…………………………………………50
二、促进共生利益融合机制建设……………………………………53
三、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设…………………………………………55
四、促进防范保护机制建设…………………………………………58
第三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逻辑……………………………………………62
第一节 共生理论与方法…………………………………………………62
一、共生理论的提出背景……………………………………………62
二、共生理论的主要内容……………………………………………62
三、共生理论中要素参与者以及共生逻辑…………………………63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机制………………………………………64
一、共生机制内涵以及组成部分……………………………………64
二、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以及共生环境…………65
三、共生机制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应用……………………………65
第三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模式与演化趋势…………………………66
一、国际产能合作的共生模式案例分析……………………………67
二、国际产能合作演化趋势…………………………………………72
第四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现实选择……………………………………………74
第一节 中国重点行业布局分析…………………………………………74
一、钢铁………………………………………………………………74
二、有色金属行业……………………………………………………77
三、电力行业…………………………………………………………79
四、能源资源行业……………………………………………………83
五、建材行业…………………………………………………………85
六、化工行业…………………………………………………………86
七、轻纺行业…………………………………………………………89
八、汽车行业…………………………………………………………90
九、通信行业…………………………………………………………93
十、农业………………………………………………………………96
十一、工程机械………………………………………………………99
十二、航天航空………………………………………………………102
十三、船舶和海洋工程………………………………………………105
第二节 中国式输出与大国市场战略及其困境…………………………107
一、中国式输出………………………………………………………108
二、大国市场战略……………………………………………………112
三、“一带一路”发展困境……………………………………………117
四、实践路径…………………………………………………………118
第二篇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
第五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耦合机制……………………………………………123
第一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时空耦合………………………………………123
一、与主要国家产能合作的时间耦合………………………………123
二、与主要国家产能合作的空间选择………………………………124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界域耦合………………………………………126
一、界域产能合作的意义……………………………………………126
二、界域耦合的表现…………………………………………………127
第三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效应耦合………………………………………132
一、 经济效应耦合……………………………………………………132
二、创新效应耦合……………………………………………………135
第六章 重点国家的区域特征识别……………………………………………143
第一节 区域特征识别要素与指标体系…………………………………143
一、区域特征识别的要素……………………………………………143
二、区域特征识别的指标体系………………………………………145
三、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147
第二节 “主轴”国家区域特征识别………………………………………148
一、东南亚地区特征识别……………………………………………149
二、中亚地区特征识别………………………………………………153
三、南亚地区特征识别………………………………………………155
四、东亚地区特征识别………………………………………………156
五、俄罗斯特征识别…………………………………………………157
第三节 “西翼”国家区域特征识别………………………………………158
一、非洲地区特征识别………………………………………………158
二、中东欧地区特征识别……………………………………………159
三、中东地区特征识别………………………………………………160
第四节 “东翼”国家区域特征识别………………………………………162
一、发展能力的影响指标分析………………………………………163
二、配置能力的影响指标分析………………………………………163
三、开放能力的影响指标分析………………………………………164
四、营商环境的影响指标分析………………………………………164
第七章 重点产业的边界特征识别……………………………………………166
第一节 边界特征识别要素与指标体系…………………………………166
一、边界特征识别的要素……………………………………………166
二、边界特征识别的指标体系………………………………………168
第二节 基础行业…………………………………………………………168
一、钢铁行业…………………………………………………………168
二、有色金属…………………………………………………………171
三、建材………………………………………………………………173
四、电力………………………………………………………………175
五、能源………………………………………………………………177
第三节 轻化工业…………………………………………………………180
一、化工………………………………………………………………180
二、轻纺业……………………………………………………………181
第四节 其他重点行业……………………………………………………183
一、通信行业…………………………………………………………183
二、汽车行业…………………………………………………………185
三、工程机械行业……………………………………………………187
四、航空航天…………………………………………………………188
五、船舶海洋工程行业………………………………………………189
六、铁路………………………………………………………………191
第八章 国际产能合作的经济效应测度与界域耦合………………………193
第一节 创造性转移的效应测度…………………………………………193
一、GDP增长效应……………………………………………………193
二、双边贸易额增长效应……………………………………………195
三、投资增长效应……………………………………………………198
第二节 新经济空间的效应测度…………………………………………199
一、产业空间转移效应………………………………………………199
二、全球贸易变化效应………………………………………………203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的经济效益测度……………………………………205
一、垂直专业化指数(VSS)…………………………………………205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206
三、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209
第四节 界域耦合实证分析………………………………………………212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3
二、国家能力结构耦合分析…………………………………………213
三、耦合度在区域上的分布表现……………………………………218
四、结论………………………………………………………………219
第三篇 战略与政策
第九章 中国式产能输出的交叉点战略与机会选择………………………223
第一节 中国式产能输出——境外经贸合作区…………………………223
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理论溯源……………………………………224
二、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阶段及典型化合作区分析………………224
三、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规划布局……………………………………228
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对策…………………230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产能输出战略………………………………233
一、创建中国产能输出新模式………………………………………233
二、构建“一带一路”全球价值链与国际产能合作新机制………234
三、把握界域投资环境,加快重点行业的海外布局与优化………234
四、塑造跨境产业链助推国内外产业联动发展……………………236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机会选择…………………………………236
一、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深化扩展……236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向中高端价值链攀升…………237
三、以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契机,调动企业家积极性,打造全球价值链领军企业…………………………………………………237
第十章 全球价值链的跨域治理与区域协同…………………………………239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跨域治理的背景及内涵……………………………239
一、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分析框架……………………………………239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实践…………………………………………240
三、全球价值链的跨域治理…………………………………………242
四、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行业案例……………………………………243
五、新形势下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基本策略…………………………244
第二节  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为例………………………………245
一、研究背景…………………………………………………………245
二、“一带一路”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比较分析…………………24
三、国际产能合作影响“一带一路”国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机制分析……………………………………………………………249
四、国际产能合作影响一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为例…………………………………………………………251
五、结论与启示………………………………………………………256
第三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治理路径:以中国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为例……257
一、国际产能合作治理的内涵………………………………………257
二、中国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治理强化的背景……………………258
三、中国国际产能合作治理强化的路径及选择依据………………258
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区域协同的背景及意义……………………………264
一、全球价值链区域协同的内涵……………………………………264
二、全球价值链区域协同的背景……………………………………265
三、全球价值链区域协同的意义……………………………………267
第五节 国际产能合作的模式优选………………………………………268
一、国际产能合作的模式……………………………………………268
二、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优化的思路…………………………………269
三、国际产能合作模式优化的对策…………………………………270
第十一章 全球价值链的秩序重构:政策与措施…………………………273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与动因…………………………………273
一、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273
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动因分析……………………………………273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276
一、政策建议…………………………………………………………276
二、路径选择…………………………………………………………276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趋势与发展…………………………………278
一、调整全球价值链布局准则,强化全球价值链弹性……………278
二、区域价值链进一步深化…………………………………………279
三、全球价值链向创新价值链转型…………………………………279
四、价值链重构兼具结构性和周期性特点…………………………280
参考文献…………………………………………………………………………2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