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金融因素。一是汇率因素。吕惠明和蒋晓燕(2013)构建SVAR模型研究了2001~2012年我国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金融化因素。结果表明,汇率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国际原油价格、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及国际资金利率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影响因素对大宗农产品的传导机制差异。刘艺卓(2010)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采用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月度数据,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农产品进口价格存在完全的传递效应,但是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是不完全的。王阿娜(2012)通过建立汇率波动与农产品价格弹性模型,计算农产品价格的汇率弹性分析,得出农产品价格与汇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汇率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具有长期效应。其中,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贸易变化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影响显著。秦臻和倪艳(2013)研究显示,农产品价格对于人民币汇率贬值更加敏感。付莲莲等(2015)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运用2001年1月至2013年6月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汇率是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217,汇率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有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郑燕(2018)的研究更为深人,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农产品进口价格存在负向传递效应,而对出口价格存在正向传递效应。而且,这两种效应均存在时变特征,将随时间推移和不同汇改期而变化。二是期货与投机因素。李天忠和丁涛(2006)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在研究我国主要农产品期货是否具有价格发现功能过程中,发现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引导关系。张利庠等(2010)采用H-P滤波法研究2002~2009年大蒜价格时发现,游资对大蒜价格不具有太大影响。苏应蓉(2011)在分析金融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时,指出期货价格和指数基金的投机行为推动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庞贞燕和刘磊(2013)采用2001年1月7日至2012年10月26日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ECM-BEKK-GARCH模型,探究农产品期货市场能否平抑现货市场价格。实证表明,农产品期货合约上市减小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期货市场对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具有持续性影响。三是货币变动因素。马龙和刘澜飚(2010)证实了货币供给影响农产品价格变化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它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只能解释9%的价格波动。陈丹妮(2014)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和通胀压力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带来的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影响农产品价格。王森和蔡维娜(2016)构建随机波动的TVP-VAR模型,研究货币流动对农产品价格影响。实证表明,农产品对货币流动具有时滞效应,且在中长期出现反方向效应。李靓等(2017)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蔬菜和粮食等典型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大,改变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到农产品价格。谢卫卫和罗光强(2017)研究指出,在短期内,货币政策是经由农产品投机性需求渠道而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在这种中介机制下的农产品价格波幅大;在长期内,货币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中性的,农产品价格趋于与农资价格相同的均衡水平。四是通货膨胀因素。一些实证研究表明,通货膨胀对农产品价格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影响,通货膨胀会导致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赵留彦,2007;卢锋和彭凯翔,2002;李敬辉和范志勇,2005)。以消费价格指数作为通胀的代理变量进行研究表明,消费价格指数对农产品价格存在单向影响(胡冰川,2010)。从短期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各异;但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是其重要原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小组,2011)。相反地,一些学者关注农产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国强等(2008)对2006年以来中国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研究发现,猪肉价格上涨是CPI提高的重要原因,并由此带来了包括粮油在内的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杜两省等(2012)发现农产品价格上升是通胀的先导现象,但农产品价格变化主要受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从宏观经济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王小宁,2010)。但是,王进和冯梦雨(2015)的研究结论与此相反,认为通货膨胀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要大于其反向的影响。刘荣茂和常宇琛(2016)从理论上分析了通货膨胀对农产品价格的作用机理。五是多种金融因素的综合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