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致辞(一)/管向群
致辞(二)/刘伟冬
艺术史内涵和外延的讨论
回到中国艺术史书写的现代源头——从艺术观念与艺术门类吏书写之间的困扰看/王一川
艺术史论的几个问题/周宪
艺术的理性回归——现代科技与图像艺术的跨界融合与再生/谢建明
艺术经济史:经济视角下的艺术史/李向民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的史学价值/陈池瑜
“艺术学理论”语境下艺术史的界定/陈星
从“史与论”关系看艺术史书写的理论与方法/宋伟
中国古代画家社会形象的研究/张长虹
“艺术史”与艺术史研究的冲突与断裂/李永强
中西艺术史研究方法比较论/程雅娟
试论思想史与艺术史研究的交互运用——以明清思想史研究中艺术形象研究的运用为例/黄铮
观看的真相——试论“视觉文化研究”概念、范畴及方法/常雷
艺术史建构与整合
图像与观看/尹吉男
“失语”症候与话语重构——关于中国艺术史学科的思考/黄宗贤
艺术史的交错与边界扩展/夏燕靖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研究的目的与依据/董占军
中国山水画从“摹拟再现”到“自我表现”刍议/黄厚明
回望与展望:谈国内西方美术史方向研究生培养的种种问题/李宏
论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编纂及其戏曲史意义/刘祯
传统山水画图像学中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席田鹿
艺术观念在历史之维中的守界与跨界——以“士人画”“文入画”系谱三种考述为例/韩刚
视觉文化研究语境中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反思/李健
视野、观念与方法——论艺术史研究中的史识与人文通识/李安源
李成“仰画飞檐”新解——兼论古典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华强
艺术概念史研究初论——基于当前我国艺术学科状况的方法论研究/孙晓霞
疑年考据与中国艺术史研究/叶康宁
艺术考古学的本质/练春海
汉学时代海外中国山水画研究范式分析/李嘉璐
构建艺术史学科的几个问题及启发性思路/王伟
试论考古资料与艺术史“文本”的转换——以西夏书法分期研究为例/赵生泉
艺术史学界关于19世纪北京外销画传播史研究的综述/[俄]安娜
《锦绣万花谷》与宋代风物史研究/许欣悦
海外研究范式与中国艺术史研究
艺术终结与禅/彭锋
跨界与挖掘——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农民图像学”初论/李公明
破框而出——当代艺术的挑战与艺术史话语的重构/周计武
中国艺术史书写方式再思考/毛秋瑾
雷德侯教授的东亚美术史研究方法/曲艺
从实证主义到形式分析——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形成/戴丹
从两种择术路径看王国维的艺术理论建构/许俊
音乐历史的逆向叙述——一种方法/刘小龙
古希腊时代的技艺与艺术——以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技艺、摹仿、诗等观念为线索/何浙丹
艺术史研究“去西方化”的一次尝试——以董其昌作品中的新颖风格画法来源问题为例/王洪伟
世界图像化时代如何讲述关于我们的艺术史/刘方
中西艺术史研究方法比对/梁琚娅
艺术史本土化
从观念出发思考早期艺术史/王廷信
对艺术史和美术史区分的思考/陈岸瑛
通过理论理解艺术史/童强
艺术运动与艺术史——关于杭州“国立”艺术院早期美术史教学的一点思考/孔令伟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三种倾向和一种可能性/吴冠平
六十年与六个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巡礼/冯长春
中国艺术史本土化中的古籍整理问题/倪志云
艺术史要籍的版本与校勘/孔庆茂
中国艺术史体例与史料关系研究/李倍雷
赶试官的春天:一幅画和它的故事/黄小峰
自在之眼——古典小说白描镜头感及其视觉再现问题/赵斌
西方音乐史:“可能性追求”的历史/姚亚平
南宋茶坊演艺市场的音乐生产及其文化特色/钱慧
陶器时代与中国艺术观念的发生/林少雄
“乐”“图”“文”三位一体的中国艺术史话语体系/李荣有
从先锋到商业——动态图形的演化历史/费文明
中国现代之美术史的开山之作——姜丹书《美术史》的意义/穆瑞凤
从绘画程式看中国美术史学研究/钟国胜
思想史的运用与史料的甄别——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为例/汪珂欣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视角的深化与外延——以学界滕固研究专题为基础的方法论展望/韦昊昱
中国画学中的“风格”概念辨析/裴瑞欣
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的合法性视角/陈长田
“一带一路”视域下“艺术史”课程如何实现跨方向的互融——优化“艺术史”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曹雅妮
由西向东——近年来西方研究中国美术史方法评述/李惠子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科史综述/李念霖
中国服饰史学发展述论/李芽
《扬州画舫录》的艺术史解读/刘畅
元艺术史研究
哲学层面上的艺术构成史路径思考/仲呈祥
关于“元艺术史”的思考——对于艺术史的“元科学”研究/李心峰
多维度视角下的艺术学本源研究/陈劢
著史观念的转换——“边界与跨界——艺术史学科发展研讨会”述评/夏燕靖
闭幕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