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天坛志略
0.00     定价 ¥ 95.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200165098
  • 作      者:
    金梁
  • 出 版 社 :
    北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金梁(1870—1960) 号息侯,浙江杭州人。满族。光绪辛丑(1901)年举人,甲辰(1904)科进士,授编修。曾任京师大学堂提调、内城 厅知事、民政部参议。后官奉天旗务处总办、新民府知府。 1908年典守沈阳故宫古物。能文、工诗、善书法,曾著有《满州旧档》、《瓜圃述异》、《光宣小记》、《旧朝纪闻》等书。李忠义,汉族,河北省武邑县人,1949年1月生人,1968年参加工作。2001年被聘为《北京志·工业卷·纺织工业志》编辑,实为执行副主编。2002年被市经委聘为《北京工业志》编审。2004年被崇文区地方志办公室聘为《百年崇文图鉴》编辑,《崇文风雅》副主编。2007年被市工促局聘为第二轮北京工业志编辑部编辑。2013年审读《北京四合院志》。2014年被北京工业志鉴编委会聘为北京工业志鉴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2012-2016为《北京古籍集成》特邀统筹。期间审读王灿炽著《北京史地风物书录续编》。2018年为《北京市东城区志(1991-2010)》《北京市水务志(1991-2010)》特邀审稿。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金梁著《天坛志略》为主体,单士元编《明清天坛史料》、坛庙事务所编《天坛纪略》作为附录。 《天坛志略》记述了天坛公园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建筑、园林、文物与管理。其资料颇为详实,记述方式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天坛志略》共九章35节。全面记述了北京天坛的历史沿革,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天坛内的科学古迹,天坛传说中的古迹,天坛的文物,天坛内帝国主义者侵略的遗迹,天坛内外的史料,天坛内的特产。封面双勾篆体书名为金梁自题,并附 “金梁”籀体印鉴一枚。总计约10万字。出版此志书的确是有益于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節 丈量天壇内各建築所用的尺
考據天壇内的建築最難,不是難在史料的缺乏和參考書少,乃是難在實地調查時,
是用何種尺去丈量它。如果有人用「英尺」,或現在萬國通用的「公尺」,或中國通用的
「市尺」,去丈量天壇的建築,固然是尺寸不相符。但是你如果用中國舊制的「營造尺」
去丈量,則丈量的結果,是一半相符,另一半則不相符。
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多數的人,全都疑惑清代各種的「官版」典志書裏,所載的天
壇各建築尺寸數目不符實際,必有誤筆,或捏造而失實的地方。但是清代各種「官版」
典志書裏所載,有關天壇建築的資料,都是抄自清代工部「營繕司」的檔案和《工部事
例》。而承辦天壇内各建築的工程和設計造模型等,也是工部「營繕司」。當時工人所用
的營造尺,則是由工部「虞衡司」製發的「官尺」。天壇内各建築的實物,既然是清代工
部的作品,各典志的資料來源,又是抄自工部營繕司卷宗檔案,那麽又因什麽現代的人,
用清代工部虞衡司所制定的「官尺」——營造尺去丈量,竟會不符清代典志各書裏所載
的尺寸數目呢?原來這並不是典志書所載失實,乃是天壇内各建築,尤其「圜丘臺」和
「祈年殿」所用的尺,是古尺今尺混合使用。天壇内各建築所用的尺,是「古尺」和「今尺」混合使用,這在清代工部營繕司的
「工匠長」(工部委派的大把兒頭)們術語中,名叫「鴛鴦尺」。但是這古尺今尺混合使用
時有兩個條件的限制:第一個條件是,衹限在「圜丘臺」一處使用「鴛鴦尺」;第二個條
件是,衹在上述各建築物的「平面圓徑」上和立體的高矮上使用「鴛鴦尺」。其他各處則
不准用「鴛鴦尺」,仍使營造尺。
「鴛鴦尺」中的「今尺」 就是「營造尺」。其「古尺」用根據清代《工部事例》書内
説,乃是姬周時代的尺,名叫「周尺」。周尺的長短,是每一周尺,合清代工部營造尺
的八寸一分。清代工部營繕司内,有一個專做模型的機關,名叫「樣式房」,所製造的
模型,名叫「燙樣」,又叫「打樣子」。樣式的設計,是由營繕司的眾工匠長,和樣式房
首領計劃之。他們計劃的時候,如果是關於天壇「圜丘臺」的工程,則他們有幾句口訣, 
是:「……鴛鴦尺用奇,古度面徑依。官尺減一九,九九八十一……」。這口訣的解釋是:
「鴛鴦尺用奇」,是鴛鴦尺的用法很奇異。「古度面徑依」,就是這古尺,衹能用它丈量圜丘
臺臺面的圓徑。「官尺減一九」,是由營造尺内減去一寸五分。「九九八十一」,下餘的八寸
一分,就是古尺的長度了。這個口訣,是筆者得自前「壇廟管理所」職員王子泉先生,可
惜已逝世多年,不能把口訣的全文寫在本書内,以作今日工程家考據家的參考了。

展开
目录

 

目 録
 天壇志略
天壇志略序 ……………………………………………………………………………… 三
第一章 前言 …………………………………………………………………………… 六
第一節 編寫園山志略的説明 ……………………………………………………… 六
第二節 爲什麽先寫天壇公園 ……………………………………………………… 七
第二章 天壇的建築 ………………………………………………………………… 一二
第一節 天壇的位置 ……………………………………………………………… 一二
第二節 天壇是兩個壇名的總稱 ………………………………………………… 一四
第三節 丈量天壇内各建築所用的尺 …………………………………………… 一八
第四節 天壇的内外壇牆規制和沿革 …………………………………………… 二〇
第五節 圜丘壇各建築位置次序和沿革 ………………………………………… 二二
第六節 圜丘臺是科學建築 ……………………………………………………… 三四
第七節 皇穹宇的結構是利用立體幾何 ………………………………………… 五二
第八節 祈穀壇的位置次序和沿革 ……………………………………………… 五三
第九節 祈年殿是最複雜的科學建築代表作品 ………………………………… 六〇
第十節 齋宫的用處和沿革 ……………………………………………………… 六三
第十一節 天壇内舊有的衙署建築 ……………………………………………… 六八
第三章 天壇内的科學古迹 ………………………………………………………… 七五
第一節 圜丘臺上的「億兆景從」古迹 ………………………………………… 七五
第二節 皇穹宇「人間私語 天聞若雷」的古迹………………………………… 七七
第三節 皇穹宇的「傳聲牆」古迹 ……………………………………………… 八〇
第四章 天壇内神話式的古迹 ……………………………………………………… 八二
第一節 甘泉井的「天泉」………………………………………………………… 八二
第二節 明代冰窖和雩壇 ………………………………………………………… 八三
第三節 鎮壓風水的「七星石」…………………………………………………… 八四
第四節 祈年殿内的「天文柱」…………………………………………………… 八五
第五節 祈年殿内的「龍石」………………………………………………………八七
第六節 進牲門的「鬼門關」……………………………………………………… 八九
第七節 長廊的「七十二煞」……………………………………………………… 九一
第八節 天壇内最古的柏樹 ……………………………………………………… 九三
第五章 天壇内的文物 ……………………………………………………………… 九六
第一節 祭器 ……………………………………………………………………… 九六
第二節 樂器 …………………………………………………………………… 一〇七
第六章 天壇内帝國主義者侵略的遺迹 ………………………………………… 一三五
第一節 八國侵略軍的總部 …………………………………………………… 一三五
第二節 天壇火車站 …………………………………………………………… 一三七
第三節 天壇的「洋破爛攤」…………………………………………………… 一三八
第七章 天壇内外的史料 ………………………………………………………… 一四〇
第一節 登壇脱舄 ……………………………………………………………… 一四〇
第二節 天壇觀花 ……………………………………………………………… 一四一
第三節 天壇内的端午節故事 ………………………………………………… 一四三
第四節 天壇開放的經過 ……………………………………………………… 一四四
第八章 天壇内的特産 …………………………………………………………… 一四八
第一節 天壇特産的四種藥材 ………………………………………………… 一四八
第二節 天壇龍鬚菜 …………………………………………………………… 一五三
第九章 總結 ……………………………………………………………………… 一五四
附啟
《天壇志略》爲北京城郊各公園志之一。兹附總目如左:
中山公園 北海公園 中南海
團城 什剎海 積水潭
蓮花泡游泳池 天壇 先農壇
西郊公園 頤和園
圓明園 玉泉静明園 香山静宜園
西山八大處 湯山 明陵
以上均待陸續編輯。如《雍和宫志》,近即脱稿。又將另輯《北京故宫各宫殿考》
等,以備眾覽。

一九五三年一月 金梁

附 録
附録一 《天壇紀略》附祭器樂器説明 ……………………………………………… 一五九
區劃 ……………………………………………………………………………… 一五九
建築 ……………………………………………………………………………… 一六〇
沿革 ……………………………………………………………………………… 一六四
祀典 ……………………………………………………………………………… 一六六
古迹 ……………………………………………………………………………… 一七一
軼聞 ……………………………………………………………………………… 一七二
金石 ……………………………………………………………………………… 一七三
天壇祭器説明 …………………………………………………………………… 一七四
樂器説明 ………………………………………………………………………… 一七九
附録二 《明清天壇史料》 …………………………………………………………… 一九四
緒 言 ……………………………………………………………………………… 一九四
明代之天壇 ………………………………………………………………………… 二〇四
明初制度 …………………………………………………………………………二〇四
洪武四年改制…………………………………………………………………… 二〇七
大祀殿之制 ……………………………………………………………………… 二〇九
北京之壇制 ……………………………………………………………………… 二一〇
嘉靖九年復初制 ………………………………………………………………… 二一一
崇雩壇之增設 …………………………………………………………………… 二一六
建大享殿 ………………………………………………………………………… 二一六
名稱之區别 ……………………………………………………………………… 二一七
清代之天壇 ………………………………………………………………………… 二一八
順康雍時代之天壇 ……………………………………………………………… 二一八
乾隆以後之天壇 ………………………………………………………………… 二二二
光緒朝祈年殿之燒毀及重建 …………………………………………………… 二二八
明清之比較 ………………………………………………………………………… 二三〇
明清壇殿比較表 ………………………………………………………………… 二三〇
壇殿磚瓦比較表 ………………………………………………………………… 二三二
後 記 ………………………………………………………………………………… 二三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