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南疆,南方昌盛
南昌市为江西省省会,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东邻上饶市、抚州市,南接抚州市、宜春市,西靠宜春市,北部与九江市相连。全市总面积7195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为2778平方千米。辖南昌、进贤、安义3个县,红谷滩、东湖、西湖、青云谱、青山湖、新建6个区。常住人口577.13万,户籍人口539.78万,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64.22万。市政府驻红谷滩区。
南昌市因境内南昌县而得名,先府以县名,后市以府名。后周显德六年(959),南唐中主李璩升洪州为南昌府,因府治南昌县而名,并将此作为南都。不久北宋灭南唐,改南昌府为洪州。元朝末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占领南昌,置洪都府,很快更名南昌府,并持续到清朝末年。1926年,南昌正式设市,因辖区主要来自南昌县城区和郊区,南昌县之前为南昌府治所在,故名南昌市。南昌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因地处中原的南方,以“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得名。2200年前,汉将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定名“南昌”,寓“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至于南昌当时为什么被称为南疆?是因为汉朝时南越“两广”尚未归附汉朝,南昌为边陲之城,处疆域之南方,故谓之“南疆”。
南昌城池多次变迁兴废,城名也多次变更,如汉称“豫章”,隋唐称“洪州”,宋称“隆兴”,元又称“龙兴”和“洪都”。
豫章之名,主要因樟树而得。江西境内盛产樟树,它主干高大,枝叶繁密,树冠壮阔。西汉以豫章为郡名,突显了物产,又隐含地方兴旺的意思。东汉应粼汉官仪》记载说:“豫章城之南门,日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树生庭中,故以名郡。”根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引申开来,凡大皆称为“豫”;章即樟树。《尔雅·释诂》说:“豫,乐也。”樟树高大,垂荫数亩,如有神灵与地方感应,以之为郡名,意谓乐有此大樟树。元包希鲁《豫章赋》也说:“物获充于致产,郡因之而得名。”光绪《江西通志》也有记载:“豫章郡城南有樟树长数十丈,立郡因以为名,至晋永嘉年间尚茂也。”
关于豫章之名来由,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据汉志记载,赣有豫章水,《水经注》云:“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此源最远,故独受名焉。”二是豫章之名,六见于《左传》,据杜预注,春秋时的豫章,皆在江北淮水南,“汉移其名于江南,置郡”。
洪州之名得白洪崖。洪崖,在今南昌市新建区的梅岭山中。相传黄帝乐臣伶伦,在南昌西山创作音律,又称洪崖先生。隋朝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宣布取消豫章郡,而以“洪崖所在地为州”,设置洪州总管府,治理该地,之后的五百年,洪州之称一直被沿用。因此《滕王阁序》中有“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之说。
隆兴之名源于宋孝宗。宋孝宗赵奋曾挂名镇南军节度使,洪州为其潜藩,其即位后,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改洪州为“隆兴府”,以其年号命名。
龙兴之名直接源于隆兴。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隆兴府为隆兴路,至元二十一(1284),因避裕宗名讳,改隆兴路为“龙兴路”。龙兴路是江西行中书省的中枢之地,同时也是朝廷镇守广东、福建两省的军事重镇。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