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谣言粉碎机:这些“知识”真的科学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小“知识”,比如,韭菜是壮阳神药、牙刷脏过马桶水、仙人球防辐射等,这些似乎已经被我们认为是“常识”,甚至从未怀疑过,但事实情况真的如此吗?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接下来,我们不妨带着疑问来进入下面这一章。
人的智商和头部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一直以来,人的脑部都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为的是探究人类智慧的秘密,一些人认为,人的头部越大,就越聪明,因为脑袋大的人脑容量就大,这一说法科学吗?
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荒谬认识。因为,智慧的高低并不是由头的大小决定的。头的大小只是一个人外形特征的表现。那么,人的智慧与脑部的何种因素有关呢?近年来科学研究认为,脑功能的好坏似乎与脑表面沟回的多少与深浅有一定关系。脑表面沟回多而深,表面积就大,脑细胞就多,脑子就好些。反之就差些。但也不尽然。最近,科学研究又发现,聪明的人是因脑神经各部分细胞之间有更多的联系。
另外,人的大脑有很大的潜力,遵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用进废退原理,勤用脑、多思考,智力就能得以很好的开发,人就会聪明些。否则,聪明的脑袋懒于思考就会变成愚笨的脑袋。所以聪明与否,既取决于社会环境条件,也取决于个人努力。而唯独不取决于脑袋的大小。
因此,我们可以说,脑袋大就越聪明的说法其实并不科学,而单纯比较脑袋的尺寸也没有意义。
听说牙刷比马桶水还脏,是吗?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因此很多人都特别注意口腔卫生,每天及时刷牙,觉得这样就能远离牙齿疾病,但最近我们听到了一个新的说法:每天我们使用的牙刷,在使用三周以上,细菌数量就多得惊人:比9杯抹布水、29个一元硬币的细菌量还多,更不可思议的是,如果与马桶水相比的话,牙刷居然是马桶水细菌含量的80倍!
事实上,我们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人要将自己平时用的清洁口腔的牙刷与那些抹布水和马桶水相比,除了恶心人以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难道是让人们不再使用牙刷吗?
我们当然要承认牙刷上残存的细菌,也有一些商家正在研究一些用于牙刷消毒的产品以及抗菌牙刷。不过,并没有专业的医生曾说牙刷上的微生物会对口腔的健康和人体的健康造成多大的危害,并且,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处于有细菌存在的微生物环境中,我们的身体也有一定的免疫力,所以,不是一接触到细菌,我们的机体就会生病。
不过,尽量保持牙刷的清洁卫生当然是更好。关于口腔卫生,专家建议:
1.不要和别人共用牙刷。
2.刷完牙以后,要将牙刷上的牙膏、污垢彻底地洗干净。
3.避免将牙刷放置在密闭的容器内。
以上是针对一般情况。如果是免疫力较低的人,比如服用免疫抑制剂、接受放化疗的病人,这些致病微生物可能造成的再次感染就会是很严重的问题。对于这样的人,需要格外注意牙刷的清洁,可以使用合格的牙刷消毒产品,并且要经常更换牙刷。
小分子水能治心血管病,果真如此吗?
在水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对饮水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饮用水市场也越来越活跃,于是,竹炭水、月子水、冰川水、小分子水层出不穷。甚至有一些商家称小分子水能清除血脂、治疗心血管疾病。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纯属忽悠。专业医生称,一些商家在描述水的神奇疗效时,往往用一些看似很专业的词来描述,比如“饮用后改善人体生物化学作用,能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成为血管清道夫”。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确是一种与患心血管病风险相关的蛋白,被誉为“血管清道夫”,但目前临床上提高其浓度的方法,主要是抑制降解酶,仅通过饮水不太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还有商家声称,小分子水“由于渗透力与溶解力强,易进入细胞内滋养细胞,在血中容易使聚集成团的红细胞分散开,并使新生的红细胞刚度小、变形性大,从而使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降低血液黏稠度”。对此,医生也给出了解释,细胞内的水含量最重要的是平衡,通过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控制水分的吸收,维持细胞内的离子在合适的浓度。细胞内的水并不是越多越好,更多的水进入细胞也不存在“滋养”一说。至于血液黏稠度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胆固醇过高、生成血栓等),在通常情况下,靠分散红细胞对降低血液黏稠度一般没多大作用。
因此,无论是那些装置能否产生小分子水,还是所谓的小分子水能否治疗心血管疾病,都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现有的科学知识也不支持这些所谓的功效。
食品添加剂真的那么可怕吗?
电视节目曾曝光方便面有25种添加剂,引发网友关注。其实不仅方便面有添加剂,其他诸如饼干、酸奶、薯片、冰淇凌等食品都有不同数量和种类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安全事件频出,也让大家对食品添加剂胆战心惊,很多人认为不能吃,甚至谈其色变,那么,添加剂真的那么可怕吗?
目前,我国有20多类、近1000种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甜味剂、漂白剂、着色剂、乳化剂、营养强化剂等。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加工食品中基本上都含有食品添加剂,比如饮料中添加的糖精钠、安赛蜜和甜蜜素等,雪糕中添加的乳化剂、食用香精和增稠剂等。
其实食品添加剂都会有相关的安全性评价,按照我国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限量使用的话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所以,食品添加剂如果按国家标准使用并没有那么可怕,怕就怕不按规定使用,使用了有毒、有害物质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但是食品添加剂摄入过多的话也是没有益处的,虽然生活节奏快,但是健康饮食还是很重要的,在条件允许的时候,为自己和家人花点时间烹饪佳肴,既能增进感情,又有利于身体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血型与疾病之间有关联吗?
在网上有传言说,血型与疾病各有一定的关系,比如A型血的人容易患葡萄球菌化脓感染、沙门氏菌病、结核病、白喉、痢疾、流行性感冒、动脉粥样硬化、风湿病、心肌梗塞、癫痫、慢性酒精中毒等疾病。
B型血的人易患的疾病包括痢疾、流行性感冒、神经根炎、骨病、泌尿生殖系统、关节炎等。
AB型血的人容易患脓毒性感染、急性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据统计,AB型血的人患精神分裂症比其他血型高出3倍多,但AB型血在患结核病、妊娠贫血的比率上,则比其他血型的人低很多。
O型血的人易患疾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疾病、肝硬化、胆囊炎、阑尾炎、支气管哮喘、脓肿等。虽然平常较易生病,但平均寿命明显较长。
血型与某些疾病确实存在相关性,这些疾病的流行,加上遗传规律及人类的迁移,共同导致今天世界上各地区所能观察到的A、B、O血型的分布频率。与其说血型易让人患上某种确定的疾病,不如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某些地区流行的疾病“挑选”了该地域人群的血型分布。
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种中,A、B、O血型分布是有差异的。譬如,西南非洲地区O型血人较多;A型血人在欧洲分布最多,往亚洲方向逐渐减低;B型血人在亚洲最多,欧洲最低。
因此,血型并不像谣言所说的那样跟一些具体疾病存在直接对应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个体患特定疾病的风险及患病后病情的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很复杂,血型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与其为自己的血型担忧,不如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听说有人是通过憋气自杀的,是真的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能经常听说或者在新闻上看到某人自杀了,自杀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坠楼、服药等,但如果你听说有人憋气自杀了,那绝对是个玩笑。因为人靠闭气是绝对不可能自杀成功的。
那么,什么是憋气自杀呢?所谓憋气自杀指的是人靠自己的意志力来屏住呼吸以此来缺氧致死。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人的呼吸动作是怎样完成的。这一工作的控制中心是人的脊椎,也就是说,这是类属于植物神经控制的自发性活动。与呼吸动作相反的是,憋气则是属于大脑强行抑制自己的呼吸神经中枢达到的一种效果。而当你强行控制自己的呼吸动作,总会到失去意志的一种情况,此时,你的大脑也就无法再去掌控脊椎的条件反射了,那么,当一切失控的时候,呼吸系统就会自己“呼吸”了。
而且,既然此处已经提到自杀,那么,我们还可以说得直白一点,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当一个人真的在做憋气自杀的动作时,他的求生本能也会无限制地被激发出来,而且,憋气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制约性。所以无论是自己把自己憋死,抑或者“憋晕过去”也不大可能。
所以,我们可以承认人在憋气时会缺氧,也会在此时大脑失去意识,但正因为如此,昏迷状态下的人意志力也就消失了,也就不会再控制自己不呼吸了,此时,人的肺部在二氧化碳的刺激下会本能地呼吸,人又活过来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