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清末民初的青年文化与新文化
0.00     定价 ¥ 38.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53113364
  • 出 版 社 :
    巴蜀书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清末民初的青年文化与新文化》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探讨“青年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建构”,主要以清末民初一些重要青年团队为个案,梳理他们对于“新文化”、“新文学”的探讨的特征。下编为“青年文化与新文学创作”,探讨“青年文化”如何具体影响新文学创作的过程。总体来说,全书力图解决的整体问题是“青年文化”如何参与新文化的建构,并产生了怎样的实际影响。
  就上编来说,该书选择的个案包括《青年杂志》、晚清留日学生期刊、少年中国学会期刊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期刊。除了《青年杂志》外,其他都是新文化建设中“非主流”的杂志。如此安排,其实是想探讨在《新青年》之外,其他青年团体对“新文化”的探讨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其中哪些是“青年”共同关注的话题,哪些是对于“新文化”的不同思考。所以,虽然本编没有用大量篇幅去讨论《新青年》杂志的情况(探讨《青年杂志》时也主要关注其封面人物问题),但它始终作为一个对话的对象存在。在青年问题上“求同”、在文化建设上“求异”是本编关注的重点。在选择案例上,囿于团队力量的限制,该书不能将更多团体纳入研究的视野,但作为案例研究法,如同鲁迅小说中的白描,所选案例也能起到勾勒出基本面目的功能。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末民初的青年文化与新文化》:
  随着俄国对中国的进一步侵占,中国惨遭各国瓜分以致亡国的言论四起,为了唤醒民众并让他们意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留学生们不仅在期刊中刊载殖民地国家的沦亡史,还在小说中为众人预演未来中国惨遭瓜分的图景。
  刊载于《江苏》第8、9期的卓呆的小说《分割后之吾人》便借由想象表达了内心的焦虑。小说叙述江苏城中有一位名叫黄士表的士子,一日他在家中看新闻,为中国割地赔款之后民生日艰而叹息感慨。恍惚间,黄士表蒙咙睡去,忽然被人从背后拍醒,原来有一位白发古衣老者黄轩初站在他身后,老者不由分说要带他去看亡国后的惨状,黄士表将信将疑,便同他出门。两人穿越时空,游历被各国侵占、瓜分后的中国,近距离观察中原人士被外国人鞭挞、奴役的亡国场景。
  有意思的是,卓呆所描摹的亡国场景并不是血肉横飞的残暴屠戮,而是经由外国人的经济文化压制而造成的民生艰困。黄士表所见之场景是对房屋征收印契税、按人阶层高低征收人口税、培养印度人以奴管奴、改换汉人服装、禁读国文、贱卖鸦片。
  可见留学生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广阔的眼界使卓呆跳出了一般亡国叙述的牢笼。在他的笔下,列强对殖民地的奴役起始于经济上的压迫,继而剥夺殖民土地上的民族文化根基,最后以毒品迷醉该土地上的人种,如此殖民地只能成为宗主国的从属,列强从而达成对殖民地全方位的压制。卓呆的想象来源于对殖民历史的了解,小说中处处可见他对英国在印度殖民历史的借镜。
  同时,小说中循序渐进的亡国进程也揭露了一个令人恐慌的现实:中国如若再被瓜分下去,汉文化根基将消失殆尽。卓呆希望以未来民族文化的消散增强亡国叙事的感染力,并以借镜于真实殖民历史的笔墨唤醒国民勿复沉沦。
  此外,卓呆的这种对未来汉民族文化消亡的想象也构成了日本留学生倡导民族文化主义的心理基础——对于中华文化消散的恐惧深深萦绕在留日学生的心魂之上,促使他们在日本寻找汉民族文化的遗留,并做出种种复兴汉学的努力(如《湖北学生界》增刊《旧学》刊载了各式优秀的古文)。
  同样是以梦引入故事,瓜子创作的《明日之瓜分》①则立足现实,给出了他应对瓜分之祸的悲观解答——实行地方自治,建立地方武装。作者自称小说家瓜子老人,10月17日夜得奇梦,于梦中游历30年,亲见外国人瓜分中国的惨祸,于是登高台为众人说梦中所见惨剧。在文中,瓜子自述希望能以祖国主义唤醒民众奋勇抗争以救祖国,并以地方武装、地方自治的策略阻止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但在瓜子的梦中,当他在乡中演说,宣传组建乡中民团事宜时,事情的发展很不如人意。乡中老人顽愚者,掉转而去,只有少年学生洋溢热血流连不去,想同瓜子老人一样为国效力。未几,少年纷纷被自家父母拉回家中。瓜子老人于梦境中被孤立了,他敌不过的是乡人冷却的血液与对国事冷漠的态度。如顽愚老者所言:“妄人,妄人,小民何得开国政者。”瓜子批判的正是乡人丝毫不关心国事状貌。乡人对于国家危难状况的冷漠,令瓜子高呼:“今日何日,我父老犹欲从容听我谈笑瓜分之策乎?瓜分之议,旦夕实行,我所最敬爱之父老不知命在何时矣,困兽犹斗,而况人乎?”①
  在这两篇主旨为反对异国瓜分、反抗异国侵略的小说中,主人公的孤独异类感显得极为明显。如瓜子就屡屡在讲演时被人所排斥,被驱逐;黄土表认为自己常关心国事,喟叹民生之多艰,比之他人是有些长进的,也是一种对孤独的自嘲。这些主人公都是铁屋子中率先醒过来的时间过客,他们自有一种以精英自许的心理傍依,但依旧在心中产生了一种寥落疏离感。
  比照当时的现实,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自我观照的生成机制。据吴玉章先生回忆,他在拒俄学生会签名单上签字的事情曾被乡人以密信的形式告知家人,令家人极为“惊惶”,以为他在“闹革命”。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想问:拒俄学生会的组建明明是争取祖国权益的义举,像这种反对帝国主义的侵占与瓜分的活动何以就变成“闹革命”了呢?殆因在留日学生与居留大陆的国民之间,间隔他们的不只是汹涌的海浪,还有信息差(新事新知的获得)所造成的认知鸿沟。前述吴玉章所亲身经历的事例,代表着留日学生与大陆民众之间因对救国事业认知的不同所造成的深刻差异。
  因此,创作者们意识到他们的爱国救亡思想难以传给民众,两个群体(宣传爱国救亡思想的自身与远隔大陆的民众)之间的距离感难以弥合,这更增添了他们内心的失落。故此,方有瓜子老人的涕泪难止。他哀伤于自己实行地方自治、建立地方武装的理念之不兴,哀伤于民众的不理解与不信任,哀伤于国家未来的黯淡。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上编 青年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建构
第一章 《青年杂志》的“封面人物”研究
第一节 “艰苦力行”、“自强不息”的励志典范
一、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
二、自强不息、勇猛精进:佛兰克林
第二节 被认为是“自然主义”代表的文学家
一、屠尔格涅甫
二、王尔德
三、托尔斯泰
第三节 不可或缺的民族英雄
结语
第二章 近代留日学生期刊中的小说研究
第一节 留日学生期刊中的小说概况
一、留日学生的期刊创办
二、留日学生期刊小说概述
第二节 小说中的国家想象
一、强盛的未来中国
二、以瓜分预言唤醒民众
第三节 培育国民精神
一、尚武精神
二、科学小说中的自由精神
第四节 理想国民的塑造
——以女性形象的变化为例
一、女子教育与“智识女性”形象
二、无所不能的女性
结语
第三章 《少年中国》中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少年中国》中的文学活动
一、诗歌
二、小说
三、散文
四、戏剧
第二节 “振作少年精神”下的文学实践
一、悲智双修
二、邂逅象征主义
三、工读精神
四、青春的梦
第四章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期刊中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青年”理念及其文化建构
一、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及其“青年”理念
……
下编 青年文化与新文学创作
附录一 《青年杂志》封面人物在近代中国的报道情况
附录二 《青年》、《进步》、《青年进步》中的青年教育的篇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