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秦淮水韵(南京秦淮区水文化研究)
0.00     定价 ¥ 48.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63066162
  • 出 版 社 :
    河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秦淮区地处秦淮河下游进入长江的三角洲地区,历来是建立城市甚至都城的极佳之地。悠悠流淌的秦淮河见证了滨江依淮的“越城”的建立,见证了南京六朝都城、十朝都会的沧桑变迁,现在是南京作为“美丽古都”的核心区,承载着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古都风貌。 《秦淮水韵(南京秦淮区水文化研究)》就是对秦淮河地区水文化的研究。内容包括了七章。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条河、一座城、一方入,在江南古都、在秦淮河沿线生成、栖息、交汇、演绎着诸多故事,留下了珍珠般的文化遗存,形成了以秦淮河为轴线,以历代都城水系为脉络,城水相依、人水相依的独特空间格局,也造就了“十里秦淮”桨声灯影的美丽景观。
这部水韵秦淮书稿,是解读秦淮区水文化和水历史的读本,是一次良好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够带动各界市民深入了解秦淮区美丽河湖的文化内涵,让秦淮区悠久的水历史、灿烂的水文化、多彩的水景观深入人心,努力实现河通水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景美文昌的建设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南京市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南,东至白下高新园,两至外秦淮河,南至双龙大道、燕西线,北至汉中路、中山东路,与江宁区、雨花台区、建邺区、鼓楼区、玄武区相邻,下辖秦虹街道、夫子庙街道、红花街道、双塘街道、中华门街道等12个街道,总面积49.11平方千米,是国家东部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中心,华东地区的商贸、信息、文化、旅游中心,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之一。境内古今水道体系保存完整,既有天然河道、湖泊、湿地,也有六朝以来都城建设过程中陆续开凿的人工河道,有内、外秦淮河贯穿,也有护城河连通水网,是典型的都市水乡,水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景观优美的特点。
秦淮区因秦淮河而得名,秦淮河所孕育的水文化是南京秦淮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金陵之水,以淮为经”(《金陵待征录》)。秦淮河古称淮水,又称“龙藏浦”,全长约110干米,流域面积2600多平方千米,是南京地区最主要的河道之一。秦始皇“凿方山,断长垅为渎”的故事,流传了两于多年,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弥为“秦淮”。从词源学角度来看,“淮”的称谓表明这里曾是夷文化的一部分。秦淮河流域在夏商时期为东夷之地,称大河为“淮”。曙《尔雅注疏》卷七《释水第十二》载,“淮”可释为“浒”,而“浒,,又可释为“水压”即“水边地”也,所以“淮”是“水边陆地,,之露。再者“淮”由“}”和“隹”组成,据《说文解字》释,“隹.马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因此“淮”的“水边地”之意是象形的,即许多短尾鸟聚袋茬水边,故才名之为“水边地”。从上述描述中不难看出,一个“淮”字就可以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纵观《江宁图经》《丹阳记》《舆地记》等历史文献,都不缺少秦淮元素。考古资料表明,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桃叶渡、长干里、朱雀桥、上(下)码头、九龙桥、邀笛步等百姓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与秦淮河共同演绎了或浪漫动人、或赋予人文情调的故事。“城中那有大川行,惟有秦淮入帝城”,野亭先生马之纯的诗;更是道出了十里秦淮,数千年来与城作伴,帝都风起云涌、沧桑兴衰。“秦淮两岸是我家…‘风雅秦淮”,这些凸显秦淮流韵的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正赋予秦淮河水文化新的内涵。
秦淮河沿岸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一条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河。“秦淮”一名,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就出现了。据《太平寰宇记》转引《丹阳记》云:“始皇凿金陵方山,其断处为渎,则今淮水,经城中人大江,是日秦淮。”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东巡会稽,渡长江路过秣陵,发现这一带有“王气”,于是下令凿金陵之山阜以破“王气”,根据“秦凿方山,断长垄”的传说,才改称淮水为“秦淮”。唐代许嵩著《建康实录》有这样一段记载:“帝时(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年间,366--370),侍中、中书令王坦之造临秦、安乐二寺。在今县南二里半,南门临秦淮水也。”其后的罗隐(833—909)在诗《金陵夜泊》中有“冷炯轻霭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亦称淮水为秦淮河。在后人的传说中一般将方山以下段称秦淮,以示由人开凿而成,以上段还是称淮水。
从上坊桥人秦淮区境的秦淮河,在东水关外分为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以十里秦淮为核心的老城南地区,既是创造秦淮文化的重要洞段,又是南京城市发展的起点和“十朝都会”的重心。南京自东吴建都以来,东晋、南朝、南唐、明代等时期的都城建设当中,现如今秦淮区范围内均处于核心区域。在南京的建城史上,秦淮区内-不断有修筑城河、开浚运河、建筑码头、开拓渡口、兴建桥梁、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等举措,从六朝的青溪、运渎,到南唐的杨吴城濠,到明代的御河、运粮河、东南护城河等,城市水利系统不断完善。 P2-3
展开
目录
绪言
金陵之水 以淮为经——秦淮区境内的水系格局与特点
(一)明京城墙内水系
(二)明京城墙外水系
屈曲秦淮以济万家——秦淮区地域历史演进中的水文化
(一)六朝都城时期
(二)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
(三)明清时期的鼎盛
(四)民国时期的衰落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复兴
江南都会水运转枢——秦淮区运河文化及相关遗产
(一)运道水系
(二)码头渡口遗迹
风雨津梁市井遗韵——秦淮区境内的古桥文化与古井遗存
(一)河上景观:古代桥梁
(二)城市供水的源头:井泉
一城一河 固若金汤——秦淮区城墙水工遗产与护城河体系
(一)明都城水关闸站遗址
(二)明都城防排水沟、堤防遗址
(三)明城墙涵洞遗址
民俗故事传承古今——秦淮区涉水民俗与传说故事
(一)传说故事
(二)秦淮河畔水文化民风民俗
人水合一 生态河湖——秦淮区水文化主题景观与公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