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南,东至白下高新园,两至外秦淮河,南至双龙大道、燕西线,北至汉中路、中山东路,与江宁区、雨花台区、建邺区、鼓楼区、玄武区相邻,下辖秦虹街道、夫子庙街道、红花街道、双塘街道、中华门街道等12个街道,总面积49.11平方千米,是国家东部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中心,华东地区的商贸、信息、文化、旅游中心,南京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核心区之一。境内古今水道体系保存完整,既有天然河道、湖泊、湿地,也有六朝以来都城建设过程中陆续开凿的人工河道,有内、外秦淮河贯穿,也有护城河连通水网,是典型的都市水乡,水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景观优美的特点。
秦淮区因秦淮河而得名,秦淮河所孕育的水文化是南京秦淮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金陵之水,以淮为经”(《金陵待征录》)。秦淮河古称淮水,又称“龙藏浦”,全长约110干米,流域面积2600多平方千米,是南京地区最主要的河道之一。秦始皇“凿方山,断长垅为渎”的故事,流传了两于多年,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弥为“秦淮”。从词源学角度来看,“淮”的称谓表明这里曾是夷文化的一部分。秦淮河流域在夏商时期为东夷之地,称大河为“淮”。曙《尔雅注疏》卷七《释水第十二》载,“淮”可释为“浒”,而“浒,,又可释为“水压”即“水边地”也,所以“淮”是“水边陆地,,之露。再者“淮”由“}”和“隹”组成,据《说文解字》释,“隹.马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因此“淮”的“水边地”之意是象形的,即许多短尾鸟聚袋茬水边,故才名之为“水边地”。从上述描述中不难看出,一个“淮”字就可以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纵观《江宁图经》《丹阳记》《舆地记》等历史文献,都不缺少秦淮元素。考古资料表明,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桃叶渡、长干里、朱雀桥、上(下)码头、九龙桥、邀笛步等百姓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与秦淮河共同演绎了或浪漫动人、或赋予人文情调的故事。“城中那有大川行,惟有秦淮入帝城”,野亭先生马之纯的诗;更是道出了十里秦淮,数千年来与城作伴,帝都风起云涌、沧桑兴衰。“秦淮两岸是我家…‘风雅秦淮”,这些凸显秦淮流韵的家喻户晓的金字招牌,正赋予秦淮河水文化新的内涵。
秦淮河沿岸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一条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河。“秦淮”一名,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就出现了。据《太平寰宇记》转引《丹阳记》云:“始皇凿金陵方山,其断处为渎,则今淮水,经城中人大江,是日秦淮。”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东巡会稽,渡长江路过秣陵,发现这一带有“王气”,于是下令凿金陵之山阜以破“王气”,根据“秦凿方山,断长垄”的传说,才改称淮水为“秦淮”。唐代许嵩著《建康实录》有这样一段记载:“帝时(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年间,366--370),侍中、中书令王坦之造临秦、安乐二寺。在今县南二里半,南门临秦淮水也。”其后的罗隐(833—909)在诗《金陵夜泊》中有“冷炯轻霭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亦称淮水为秦淮河。在后人的传说中一般将方山以下段称秦淮,以示由人开凿而成,以上段还是称淮水。
从上坊桥人秦淮区境的秦淮河,在东水关外分为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以十里秦淮为核心的老城南地区,既是创造秦淮文化的重要洞段,又是南京城市发展的起点和“十朝都会”的重心。南京自东吴建都以来,东晋、南朝、南唐、明代等时期的都城建设当中,现如今秦淮区范围内均处于核心区域。在南京的建城史上,秦淮区内-不断有修筑城河、开浚运河、建筑码头、开拓渡口、兴建桥梁、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等举措,从六朝的青溪、运渎,到南唐的杨吴城濠,到明代的御河、运粮河、东南护城河等,城市水利系统不断完善。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