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12辑)》:
(一)政府
政府在非遗保护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同时也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对于非遗保护介入过少,更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文化发展的重视。对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甚至有“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有些地方政府则对非遗保护介入过多。对于非遗保护传承的政策措施不顾传承人与所在社区的建议完全由政府全权处理。这种自上而下的非遗保护措施十分容易造成非遗的“去语境化”“博物馆化”。有些地方政府对于非遗的申报与保护甚至不是出于文化的目的,而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试图将非遗进行商品化、商业化以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虽然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但更多的是破坏了非遗原有的韵味与意义。
正所谓过犹不及,政府介入得过多或过少对于非遗保护均无益处。而在非遗保护过程中,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方式不甚妥当,已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多位学者指出非遗保护应以社区为主。非遗是一个特定社区创作并传承的集体文化遗产,因此非遗保护工作及措施等应受到非遗项目所在社区的认同,非遗所属社区的民众也应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非遗保护所得到的受益应归还与社区,这种自下而上的非遗保护方法才能得到非遗更大限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舟山市党委与政府十分重视对舟山渔民号子的保护,投入大量资金拍摄相关专题片,举办相关活动,开展“名师高徒”活动,开设舟山渔民号子传承培训班,完善相关博物馆等,但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保护行动难以为继。虽然舟山市官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对舟山渔民号子的保护,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介入过多,政府将自己视为非遗保护的主体,自上而下的为舟山渔民号子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实施,但民众对此却知之甚少。所拍摄的舟山渔民号子非遗专题片多用于存档或内外交流,在民众日常生活却所见甚少;所举办的相关会议与活动,参与者多为政府领导与专家学者,社区民众对此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对舟山渔民号子的保护仍停留在政府层面,未深入到民众中间。社区仍未认识到保护舟山渔民号子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也未参与到相关的保护工作当中,因此舟山渔民号子走向了死胡同。
(二)市场
市场相较于政府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大部分非遗是非盈利性的,因此市场对非遗的需求相对较小,不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遗之中。但为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些政府与传承人试图将非遗保护与市场结合起来,或将非遗经过文创制成工艺品进行售卖,或将非遗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但在此过程中,对经济利益追求往往高于对非遗保护的坚持,一些非遗为迎合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竞争力,以免被市场淘汰而不顾非遗的本真性,在其中注入与之格格不入的现代化元素或将其进行肆意包装改造。同时,非遗进入市场仍在初级探索阶段,缺乏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舟山渔民号子是欠缺经济价值、不适宜产业化开发的弱经济价值非文化遗产。想要通过市场来引起更多的重视并推进保护与传承十分困难。舟山渔民号子可以与舟山的旅游业结合,但在游客面前表演舟山渔民号子必将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做出一定的改编,这恰恰不符合非遗保护的初衷。而在展演过程中保留原有的面貌也是不切实际的,市场经济下失去了消费者,渔民号子作为消费点也走不长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