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书单》(Booklist)鼎力推荐,作者梅丽莎曾获艾美奖提名;BBC、CNN、ABC新闻、《奥普拉脱口秀》《奥兹医生秀》等知名节目争相采访报道。
★推荐二:《生命的重建》《心的重建》姊妹篇!教你面对重创时如何疗愈自己,远离苦痛,鼓励大家如何在支离破碎的过去中接受现实,找到真实且完整的自己。
★推荐三:没有一本书会教我,当父亲是连环杀手时,我该怎样做?世间还有美好的事情存在,我选择与生活和解。
当父亲常常在儿女面前虐杀小动物,在你十三岁的时候偷偷跟你说“我知道怎么样可以杀了人还逍遥法外”,却在两年后以谋杀八名女性的罪行锒铛入狱,一夕之间你成了“笑脸连环杀人魔”之女,漫天盖地的耻辱、压力、怀疑、痛苦与难以修复的创伤随之而来,该要怎么办才好?
作者统整长久以来的访谈内容,融合自身经验,佐以研究证明,最后集大成于新书《爱的重建》,介绍面对重创的五大步骤 ,带领深陷在绝望深渊的人们,缓慢而坚定地远离苦痛,并进一步地鼓励大家,如何在支离破碎的过去中接受现实,找到真实且完整的自己,走向健康快乐的未来。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但能细听各种心路历程,获得慰藉,更可以按部就班地遵循作者的建议拯救自己,帮助他人。
观看风暴
——不作为的智慧
你是天空,其他的一切仅仅是天气而已。
——佩玛·丘卓
这一章的内容包括:
准备和思考
不接纳的结果
创伤:这是一个家庭问题
无为的“自然性”
心如明镜:无为的结果
你遭遇的风暴使你独一无二
接纳的心态
评估风暴的状态
将情绪作为指南
你就在这里:正念的课程
你并非风暴
寻找方法,强化力量
在电影《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中,彗星撞击地球所引发的海啸摧毁了整个北美大陆。世界陷入一片混乱。一对父女明白自己不可能成功进入山中避难,于是决定前往海边,过去他们在那里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在这段同死亡和解的残酷过程中,女孩将头埋进父亲的衣领,哭喊着“爸爸”。她很害怕,但还是抬起头、望向风暴。她的父亲此前从未如此关注过女儿,也从未如此守护在她身边,此时他闭上双眼,将她抱在怀里轻轻摇晃。
镜头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人们都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尖叫着、呼喊着,四处奔跑,妄图逃离这场不可避免的灾难。在这混乱的街道中,一对中年夫妇停止了这种漫无目的的奔逃,用他们所剩不多的时间凝视对方的双眼,将这饱含力量和爱的难忘画面作为最后的馈赠铭记在心。
当灾难不可避免时,那些试图逃离的人们是否浪费了所剩无几的时间?他们遭受损失的同时是否又有别的收获?与现状抗争,是否真的比享受当下更好?我并不是一个哲学家,也并非在说我们不该在遭遇困境时坚持不懈,或是至少放手一搏,我只是在反思那些影片中人物,那些不作为中蕴含的智慧。当他们享受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时,这对父女和这对夫妇向我展示了关注当下、关注自身、关注彼此的重要性。他们都望向了风暴。当然,他们的悲剧命运在这场自然灾难面前已被注定,但你所处的风暴应该不会招致如此可怕的后果。我在这里想要讨论的是,在他们停止和所处的环境进行抗争、稍作停息的时候,那种心如明镜和接纳一切的状态。
当事态十分糟糕时,我们很难做到什么也不做,但在很多时候,无为恰是最明智的选择。它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在向前迈进之前,能了解并接受面前一切动荡不安的因素。倘若你不愿花时间去评估现有问题,你可能会像我和其他数以万计的人一样,本想求得自我安慰,最终却只是采取了一些具有破坏性的应对机制(coping machanisms)。当时的我就是如此:进食障碍、慢性抑郁、社交焦虑和惊恐发作,这些都是我内心羞耻感和回避心理的外在表现。
为何克制我们的行为——不去发送充满怒气的邮件,不去乞求银行予以缓期付款,不去弥补孩子犯下的过错,不去哭求男友回到自己身边——是那么困难?这是因为,在极度的压力面前,我们会感到恐惧,而这种恐惧感会向我们的大脑发出警告,提醒我们此处有危险。不作为和我们的原始生存本能以及回避风险的冲动是相违背的。假使我们战胜内心的矛盾,停留在“当下”,我们由荷尔蒙诱导的“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 response)就会安静地退居幕后,放任我们成为这次打击的活靶子。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消极被动、软弱无能、默默忍受、逃避现实,但请细想一下,尽管你确信面前的灾难会将你淹没,但仍能直视它,还有比这更勇敢的吗?
观看风暴发生于痛苦经历的早期,此时你无须马上应对或是惊慌失措,你只需静静等待、暂停片刻,以便于积累一些在之后的疗愈过程中可能需要的因素,比如接纳、明辨和目标,借用它们来扫清内心的不自信、否认、责备、内疚和羞耻。这段过程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深思,去体验内心的情绪,去客观评估风暴的情况。你可以稍作停息。这不会使你脱离现实,因为这一切始终会照常发生,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尽管如此,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若我能停下来,将痛苦定义为“一场风暴”,这将帮我恢复冷静,认清自身处境。你若能有意识地将自己和这些坏事区分开,你将变得强大。这并不是你,梅丽莎,这只是另一场风暴而已。
当你处于一个更加平和冷静的状态下,你将能发掘更多的资源、了解事情的全貌,以便采取一个清楚可行、目的明确的应对方式,从而会拥有更加全面的计划。此时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了。
准备和思考
当我们想要展现出自己美好一面时,有时候无须刻意为之——不用解释,也不必装饰,你自身的风度即能为自己代言。
——艾米·柯蒂(Amy Cudd),
《存在:让最有力的自己迎接挑战》
(Presence: Bring Your Boldest Self to Your Biggest Challenge)
在接触了形形色色饱经磨难的人,了解他们坚持的全过程后,我积累了很多生活素材。我也认识到观看风暴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它是用以准备和思考的关键时刻,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克服风雨过后的困难处境。我自己的不幸经历也证明了不愿稍作等待(相当于不接受现实)会招致数不胜数的问题,包括药物依赖、抑郁甚至是自杀。
你阅读本书的原因,可能是你自己或是你爱的人正遭遇困境,你想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你正处于自己风暴的中心——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总感觉哪里不对。你问我应该怎么做?我会跟你说,请稍等片刻。
我知道你现在在想什么。你刚刚买了一本书,想要取得一些进展,试图为自己“做些什么”,但居然只是听到某个人(可能就是我)毫无根据地告诉你不要行动,不要做任何事!请听我说完。通常当我们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会不假思索地率性为之,处于压力状态下尤其如是。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并没有客观考虑合适的处理方法就贸然行动。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都是被旁人、自我和环境所操控。在这种状态下采取行动只是在白费力气。
我发现在无为的状态中蕴含着智慧,我将这种接纳的状态称为“观看风暴”。若你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那些艰难的处境、全心全意地去感受你所经历的痛苦体验,你会如我所见:你无法操控这场风暴。是的,这很可怕,但它也无法操控你。观察这场风暴能帮助我们避开一些误区,避免将这些坏事视作是针对自己发生的,也避免将他人的行为、观点或拒绝的举动解释为自身价值的不足。在一场混乱事件中,我们可以选择给自己一些时间稍事休整、查看局势、充分了解情况并选择更好的对策。
我想到了一句格言,并把它当作生活的准则:“当困难来临,以不变应万变,直到事态明朗,方可继续前行。”只有确保了坚定而一致的想法,我才有信心做出稳定而可靠的事。
不接纳的结果
无为本身就是强有力的行动。
——鲍伯·艾格(Bob Iger)
当我们感到迷茫或不知所措时,就会忘记那些能帮我们扭转局势的助力:接纳、静观、认可自身的情绪、拥抱内心的恐惧,最终心如明镜、拾得初心。这些助力都能帮我们发展出自我觉察。
“我不太能接受事实,”想到丈夫离家五年来的日日夜夜,尼基(Nickie)说道,“我无法想象没有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甚至无法接受他真的做出这样的决定。他背叛了我对他的信任。我不能接受他抛弃我这个事实,我表现得不仅可悲,而且可憎,而这正是他想达到的目的。”
尼基告诉我,她曾不断给前夫打电话,直到对方换了号码才罢休。当她发现前夫有一个新女友,并且已经被他们共同的朋友所接受时,她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给每一个朋友发送邮件声明 “断绝关系”,完全不顾和这些朋友十余年的交情。如今她的丈夫离她而去,朋友所剩无几,尼基陷入了抑郁。她每晚借酒浇愁,事业一蹶不振,她开始不吃东西、过度运动。她既伤心又害怕。手头的钱所剩无几之后,她只能和父母同住。尼基认为这是她人生中最羞耻的经历,这也导致她的自我价值感急剧下降。“我感到绝望,并且对之前的疯狂行为感到害怕。”尼基解释说,“不单是我前夫对我说过类似威胁的话,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对我横加干涉。可我始终未能自我改变。”
尼基置身于风暴之中,她并未意识到自己本可以评估风暴的情况并做出正确的回应,反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在精神、情绪、身体各方面都筋疲力尽。“挽回我丈夫的过程就像试图用一己之力去吹散一片雨云一样,只是徒劳,”她说,“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我初次潜入暗流的经历
尼基 “令人遗憾”的表现反映了一个事实:有时候最困难的部分并非置身于困境中与之抗争,反倒是事后如何去应对。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你想让事态往哪个方向发展?这个世界在你周围旋转,你最有可能想做的是:
(a)退缩到婴孩的状态,闭目塞听,直至一切结束;
(b)尽己所能迅速逃离,再也不回来。
我很了解这种状态,因为在遭遇生命中第一场风暴时,我选择用第一种方式去应对,而我的兄弟姐妹躲到了各自的朋友家里,此后几乎不再回家。
父亲的照片在各大晚间新闻中出现,这宣告着我第一次风暴的开始。这张照片正挂在我家电视机上方的墙面上,边上是我和兄弟姐妹们的照片。当我将目光从墙面移回电视屏幕,听到新闻播报员提及父亲的新绰号“笑脸杀人魔”时,我感到那些照片中的笑容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母亲并未冷静下来思考对策,她直接禁止我们在家中接收一切媒体信息。我当时十五岁,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龄,只得去别处搜集关于父亲的消息。我不能将新的发现以及感受与母亲分享,只好自己承担这一切。祖父母也没有在行动之前多加思考,他们沉浸在震惊和羞愧之中,在我们最需要彼此的时候,他们同我们兄弟姐妹断绝了联系。倘若我们那时在悲痛之余能团结在一起,而不是为了回避感受而选择逃离或否认已发生的事情,也许我后来的生活会和现在经历的大不相同。
引言 / Ⅰ
观看风暴——不作为的智慧
准备和思考 / 006
不接纳的结果 / 009
创伤:这是一个家庭问题 / 012
无为的“自然性” / 016
心如明镜:无为的结果 / 019
你遭遇的风暴使你独一无二 / 024
接纳的心态 / 030
评估风暴的状态 / 034
将情绪作为指南 / 035
你就在这里:正念的课程 / 047
你并非风暴 / 050
寻找方法,强化力量 / 056
治愈心灵——心声所处之地
创伤中的智慧 / 073
敢于害怕的勇气 / 076
因宽恕而自由 / 084
自我宽恕 / 097
内疚感和自我憎恨 / 104
试着温和自处:关于自我同情 / 110
积极的自我对话 / 117
开启心智——积极扩展
脆弱的价值 / 126
重写自己的旅程 / 129
成功的主观性 / 137
勇于继续的好奇心 / 142
核心价值 / 154
为自身价值负责 / 159
希望的桥梁 / 169
希望为何有效 / 176
运用多种能力——勇敢的行为
相信自己:你生而坚强 / 192
自信心 / 195
心理韧性 / 206
将你的力量可视化 / 212
关注你的能量点 / 216
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如何设置目标 / 225
大声和自豪 / 237
提升灵性——动力在你身边
信任和直觉 / 247
适度正念 / 263
选择创意模式 / 270
我们将不会衰败:真正的秘密 / 294
致谢 / 301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这里有一种普适的智慧价值,不论你是否正在反抗自己不愉快的童年,或只是试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都可以将此书列在你自助书单的首位。
——《书单》(Booklist)
梅丽莎·摩尔完成了一本心灵疗愈的指南,并随书赠送了许多实用的智慧箴言。
——《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作者 马克·沃林恩
极度真实,《爱的重建》一书向我们揭示了,相比生活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与之相处。梅丽莎·摩尔给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由此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勇于直面人生时,她所能呈现出的潜在之美。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可用于生活中的良方。
——《慈爱与真正的幸福》作者 莎朗·莎兹伯格
梅丽莎·摩尔从难以想象的创痛中恢复,并通过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故事、洞见以及可操作的技术将苦难化作智慧,给读者们带来了一份大礼。这本书向我们道出深刻的智慧之辞:当我们摇摆不定、遭遇困境或是情绪波动时,先不要马上行事,而是与之相处。
——医学博士 加博尔·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