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 6000 多年前崛起的强国里,高度复杂的生活为现代文明培育了生根发芽的土壤。的确,在那时的东地中海盆地,文明似乎已经开始萌芽,我们所提到的两种早期文明,在当时可能都聚集在地中海盆地。事实上,早期的东方历史并不属于那整片盆地,而应该是东地中海地区。这片地区位于广阔的沙漠高原中央,从大西洋启程,向东延伸跨过整个非洲,直到非洲的北端; 然后继续延伸到红海的低洼处,再向东北方向深入,突破个别屏障后,最终直达亚洲的心脏地带。两条大河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汹涌而至,形成两条横贯沙漠的大河谷:位于亚洲的是底格里斯— 幼发拉底河谷,位于非洲的是尼罗河谷。在这两个河谷中,我们可以将人类的事业追溯到欧洲文明兴起之时,比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文明都要久远。从人类的这两个发祥地,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它们高度发达而又相异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正汇聚到小亚细亚和南欧的早期文明之中。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以南 3 度,在北纬 31.5 度上方汇入地中海,绵延约 4000 英里,为早期的埃及人创造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河谷。如果只讲长度,而不考虑体量的话,她堪称世界上最伟大 的河流之一。在她的上游,源起赤道非洲地区湖泊的支流被称为 白尼罗河。而在北纬 16 度以南的喀土穆(Khartum),距离海洋约 1350 英里的地方,从东面汇入了另一条支流—青尼罗河。这是一条自山而下的激流,发源于阿比西尼亚(Abyssinia)的高地。在这两条“尼罗河”的交汇处往下 140 英里处,这条河流接纳了她的最后一条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Atbara)。阿特巴拉河也是一条洪水流,与青尼罗河并无二异。就在喀土穆,或者说它的下 方,尼罗河进入努比亚(Nubia)的砂岩台地,也就是撒哈拉大 沙漠的下面。在这里,她蜿蜒曲折地行驶在沙漠的群山之间(图84),而后又迂回至主干流;她时常向正南方流动,最终却向北推进。整个路线形成一个巨大的“S”。
迄今为止,尼罗河在这一地区的六个地方都未能从顽石之 间侵蚀出一条完美的水道。这些散乱且不规则的巨石在河道中制 造出绵延的障碍,促成了尼罗河大瀑布的诞生。不过,尼罗河大瀑布并非像尼亚加拉大瀑布那样猛烈、急坠(图 1)。这些岩石在第一、第二、第四瀑布区域对航行的干扰最为严重。如果没有它们,这条河几乎全程都可以通航。在象岛(Elephantine),河 流穿过了花岗岩屏障。这屏障从它那粗糙的肩膀上伸出,形成了第一道大瀑布。此后,尼罗河水便畅通无阻地涌向了大海。
埃及正是诞生于这第一道大瀑布下的河谷。这里的变化使 河流得以自由流动。究其原因,正是到了埃德夫(Edfu),在这座瀑布下延伸长达 68 英里的砂岩不见了踪影,而在此地形成北部沙漠高原的货币虫灰岩为河流侵蚀河床提供了便利。因此,它 缔造了一个巨大的河谷,或者说壕沟(图 3 和图 7),从撒哈拉沙漠的东端横贯至北部海洋。一座座悬崖之间,山谷的宽度不一, 从 10 英里到 12 英里,再到 30 英里左右。谷底覆盖着黑色的冲积物。这是河流蜿蜒向北的必经之路。她穿过冲积层,以每小时3英里的流速凿出一条深深的水道。她的宽度,其间只有两次达到了 1100 码,这也是她的最高纪录。在西侧,作为尼罗河的一条次要支流,长约200 英里的约瑟运河(Bahr Yusuf)从休特(Siut) 附近出发,离开主河道,流入法尤姆(Fayum)。古时期,它从那里流入一条被称为“北方”的运河。这条运河向北穿过孟斐斯(Memphis)以西,流经后来的亚历山大港所在地,最后汇入大海。1 在离海100 多英里的地方,主河道绘成了一个广阔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端位于南方。希腊人把这个三角形形象地称为“三角 洲”。在史前时代,这里曾是一个海湾,不过现在已经逐渐被这 条河流填满。这条河曾经在这里分岔,由 7 个口流入大海。但在现代,它只剩下了两条主要支流,蜿蜒地穿过三角洲,贯穿两侧的海岸线。位于西部的分支名为“罗塞塔”(Rosetta),而东部的则是达米埃塔(Damiette)。
形成三角洲的沉积物非常深。它们在许多曾经繁荣一时的 古代城市的遗址上慢慢地堆积起来。曾经使三角洲北部地区变成 巨大泥沼的古老沼泽,现在已逐渐被填满,沼地的边缘也向外延 伸了些。毫无疑问,它们在古代所占据的三角洲面积比现在要大得多。在山谷中,土壤的深度从 33 英尺到 38 英尺不等,宽度最长达到 10 英里。在瀑布和大海之间,以这种形式形成的可耕地面积不到一万平方英里,大致相当于马里兰州的面积,比比利时的国土面积小 10% 左右。两侧的悬崖通常只有数百英尺高,但也会随处出现高达 1000 英尺的山峰(图 3)。位于它们两侧的,当然是尼罗河所流经的沙漠。在西部,尼罗河上方 650 至 1000 英尺的地方,利比亚沙漠,或者说撒哈拉大沙漠,在由沙粒、砾石和 岩石组成的无垠、荒凉的山地上翻滚。在这广阔的无水区域,突 兀着一排不规则的绿洲,也就是水洼地。它们与河流大致平行。 毫无疑问,正是由于尼罗河水的渗入,这些泉源才得以形成。这些洼地中最大的位于山谷附近,曾经分隔它们的岩墙已经倒塌, 孕育了土地肥沃的法尤姆,其灌溉水源来自约瑟运河。如果不是这样,西部沙漠就没有了供早期尼罗河居民使用的经济资源。相比西部区域,东部地区,也就是阿拉伯沙漠,或许更适宜居住一些,能够给流浪的阿巴德(Ababdeh)部落提供微薄的生存资源。
001 - 序
第一卷 引 言
003 - 第 一 章
这片土地
016 - 第 二 章
前期研究、年表和文献来源
033 - 第 三 章
最早的埃及
第二卷古王国
071 - 第 四 章
早期宗教
096-第五章
古王国:政府和社会,工业和艺术
145-第六章
金字塔的建造者
172-第七章
第六王朝:古王国的衰落
第三卷
中王国,封建时代
193-第八章
北方的衰落和底比斯的崛起
205-第九章
中王国,封建时代:国家、社会和宗教
229-第十章
第十二王朝
第四卷
喜克索斯时代:帝国的崛起
277 - 第 十 一 章
中王国的衰落;喜克索斯时代
293 - 第十二章
喜克索斯的败退和底比斯的胜利
第五卷
帝国时代:第一时期
305 - 第十三章
新国家:社会和宗教
332 - 第 十 四 章
王国的兼并;帝国的崛起
348 - 第十五章
图特摩斯王朝的争斗和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统治
372 - 第 十 六 章
帝国的兼并:图特摩斯三世
422 - 第十七章
帝 国
467 - 第十八章
埃赫那吞的宗教革命
505 - 第十九章
埃赫那吞的失败和帝国的瓦解
第六卷
帝国:第二时期
531 - 第 二 十 章
阿蒙的胜利和帝国的重组
563 - 第二十一章
拉美西斯二世的战争
586 - 第二十二章
拉美西斯二世的帝国
616 - 第二十三章
帝国最后的衰落:麦伦普塔赫与拉美西斯三世
第七卷颓 败
667 - 第二十四章
帝国的没落
687 - 第二十五章
祭司与雇佣兵:利比亚人的霸权
706 - 第二十六章
埃塞俄比亚的霸权和亚述的胜利
第八卷 复兴与终结
739 - 第二十七章
复 兴
758 - 第二十八章
最后的斗争:巴比伦和波斯
775 - 国王年表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