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
1893年1 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早年上过几年私塾,17岁开始当家理事。因为负债曾到湘军中当过几年兵,长了些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银钱。回到家乡后,不仅还清了过去的债务,赎回了以前典出去的土地,还买进了一些田地。毛顺生为人精明,善持家务,勤于劳作,又兼做点小买卖,逐渐有了些积蓄。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生意上,家里虽然雇了一个长工,但还是要求妻子和孩子们下地劳动。经过他的苦心经营,毛家在当地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
受母亲的影响很深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素勤,是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桂阁)人。由于在家里同族姐妹中排行老七,人称“文七妹”。18岁和毛顺生结婚,先后生了五男二女,但有四个天折了,最后只剩下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文七妹虽然没有念过书,却是一位勤劳、善良、贤惠的农村妇女。她非常疼爱孩子,极富同情心,也乐于助人。遇有灾荒之年,对于前来讨饭的人,她总是给他们一些吃的,有时还背着丈夫悄悄送些米粮给贫苦乡邻。她不仅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影响着孩子,还支持孩子帮助别人。
毛泽东长得很像母亲,十分敬重母亲,受母亲的影响也最深。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1919年10月,当他得知母亲病危时,从长沙星夜赶回韶山,却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他在母亲的棺材前席地而坐,写了一篇祭文,表达悲痛之情。后来,毛泽东在给同学的信中谈到母亲时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利人的人。他母亲就是属于最后那一种人。
毛泽东虽然是家中的长子,家境也比较富裕,但他没有当过一天“少爷”,从小就开始参加劳动。
6岁时,他跟着大人一起下田劳动:送秧苗、拔杂草、捡稻穗等,其中,他做得最多的是放牛。
同村的小伙伴们也特别喜欢和毛泽东一起放牛。因为毛泽东知道的故事多,记得熟,又善于讲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精忠传》等,许多故事他都能背诵出来,都讲得活灵活现。有时,他还组织小伙伴们表演古书里的故事,小伙伴们都称他为“牛司令”。
1902年,8岁的毛泽东开始读私塾了。
随着家业的逐渐兴旺,毛顺生深深感到,没有文化会让人看不起,做生意、记账、打官司都会吃亏。所以他下决心要让儿子毛泽东去读书,并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毛泽东将来帮他管好家业。
最初读的私塾设在离毛家只有20¨0多米的一座祠堂里。塾师叫邹培春。每天早上上学之前,毛泽东要先去放牛、拾粪,放学回家后又要在油灯下学打算盘、学记账。
毛泽东聪明好学,从不让先生费神。两年后,毛泽东先后转到韶山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和井湾里私塾继续读书,前后总共读了六年。所以毛泽东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为“六年孔夫子”。
在私塾读书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放学回家,毛泽东让母亲为他准备一个饭篮子,把午饭带到私塾去吃。母亲感到不解,毛泽东说,这样可以节省路上来回的时间,吃好饭,就可以读书写字。母亲听他这样说自然十分高兴,连连点头答应。
母亲每天都给他装上满满的饭菜,好让他多吃一些,吃好一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