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技术规范》:
1.休息与活动
改善睡眠。尽可能减少白天睡眠时间和次数;避免饮酒;限制午后饮用浓茶、咖啡等饮料;限制睡前饮水量,以避免或减少夜间排尿;睡前温水泡足或温水沐浴或背部按摩;保证安静舒适的入睡环境;入睡时全身肌肉放松,进行缓慢的深呼吸,以促进睡眠。对心肺功能代偿期的病人,要鼓励病人进行适量的运动,向病人解释活动对身体康复的意义,注意培养病人坚持活动的意识;活动量宜缓慢增加,以不加重症状为度。对心肺功能失代偿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病人翻身,定时更换姿势;指导进行肢体肌肉的收缩活动;指导和鼓励病人进行腹式呼吸运动和缩唇呼吸等呼吸肌功能的训练和锻炼。对有肺性脑病者应予床挡等加强安全防护,必要时由专人护理。
2.饮食
病人宜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避免就餐时的疲劳;多进食含高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腹胀、便秘而加重呼吸困难;保证热量供应,每日至少供应热量125.52KJ(30kcal/kg),其中蛋白质至少1.0~1.5g/kg,以优质蛋白为主。有心衰竭者,应限制钠、水的摄入。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3.皮肤护理
长期卧床者极易形成压疮,指导病人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长期受压处垫气圈,有条件者使用气垫床。
4.吸氧
宜低流量持续吸氧。
(二)病情观察
观察病人的咳嗽、咳痰情况,痰液的性状、量;呼吸的频率、节律、幅度及变化特点,与活动的相关度;注意发绀情况,定期监测血气分析的变化等,从而评估呼吸困难的程度。注意心率的改变;颈静脉充盈情况;有无水肿及严重程度;尿量的变化等,从而评估心功能状态。密切观察病人头痛、烦躁不安、神志变化等,警惕肺性脑病的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三)对症护理
有痰者要帮助病人及时排出痰液。
(四)用药护理
对有二氧化碳潴留和(或)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者,避免使用中枢抑制药物(如镇静剂、麻醉药、中枢性镇咳药等),以免抑制呼吸功能和咳嗽反射,加重二氧化碳潴留诱发或加重肺性脑病;使用抗感染药物时,注意观察感染的表现(如发热、脓痰等)是否得以控制,有无继发真菌感染。使用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静脉滴注时,注意随时观察病人的心率、血压等情况,及时调整滴速。
(五)心理护理
肺心病是一种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的疾病,长期的疾病状态和多次的住院治疗,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病人往往表现为忧虑、情绪波动、缺乏自信等。不良的心理常使呼吸困难、心衰竭加重。因此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如多与病人沟通、帮助病人了解疾病过程、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等。病情危重者常在夜间更加恐惧不安,可采取病室开灯、加强巡视、让病人家属陪伴等措施,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介绍
使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知识,认识到肺心病如能早期积极防治,心肺功能的损害是能够得到较好控制的;但若防治不当,则反复呈急性加重,心肺功能损害则较快进展,势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指导病人和家属积极治疗和控制原发疾病(如COPD者积极进行LTOT)。认识加重肺心病的各种因素并尽力避免之,如戒烟、避免刺激性气体和尘埃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疲劳、受凉等。
2.生活指导
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指导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保证机体的代谢和康复的需要。指导病人调整正确的姿势,以利于气体交换又节约能量,如:站立时,背靠墙,使膈肌和胸廓松弛,全身放松;坐位时,凳高合适,两足正好平放在地,身体稍向前倾,两手放在双腿或趴在小桌上,桌上放软枕,使病人胸椎与腰椎尽可能在一直线上;卧位时,抬高床头并略抬高床尾,使下肢关节轻度屈曲。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在缓解期根据心肺功能状态,指导病人进行如散步、气功、打太极拳、耐寒训练、适当的体育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
3.出院指导
告知病人和家属病情变化的征兆。如:自觉心悸、呼吸困难加重、体温增高、咳嗽加剧、咳痰不畅、尿量减少、水肿加重等,或发现病人神志淡漠、语无伦次、兴奋躁动、嗜睡等,均提示病情恶化需及时就医。
4.心理社会指导
教育病人正确对待疾病,认识到肺心病虽无法治愈,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防止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要取得家属和亲朋好友的配合,了解和关心病人的需要,多与病人接触,适当与病人一起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避免病人孤独。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