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探索与实践》:
一、颅盖骨折
(一)概述
颅盖骨折按形态可分为线形骨折和凹陷骨折两种。前者包括颅缝分离,较多见,后者包括粉碎骨折。线形骨折几乎均为颅骨全层骨折,个别仅为内板断裂。骨折线多为单一,也可多发,呈线条状或放射状,宽度一般为数毫米,偶尔可达1cm以上。
凹陷骨折绝大多数为颅骨全层回陷,个别仅为内板内陷。陷入骨折片周边的骨折线呈环状或放射状。婴幼儿颅骨质软,着力部位可产生看不到骨折线的乒乓球样凹陷。
(二)病因和病机
颅骨遭受外力时是否造成骨折,主要取决于外力大小、作用方向和致伤物与颅骨接触的面积以及颅骨的解剖结构特点。外力作用于头部瞬间,颅骨产生弯曲变形;外力作用消失后,颅骨又立即弹回。如外力较大,使颅骨的变形超过其弹性限度,即发生骨折。
颅盖骨折的性质和范围主要取决于致伤物的大小和速度:致伤物体积大,速度慢,多引起线性骨折;体积大,速度快,易造成凹陷骨折;体积小,速度快,则可导致圆锥样凹陷骨折。外力作用于头部的方向与骨折的性质和部位也有很大关系:垂直打击于颅盖部的外力常引起着力点处的四陷或粉碎骨折:斜向外力打击于颅盖部,常引起线形骨折。此外,伤者年龄、着力点的部位、着力时头部固定与否与骨折的关系也很密切。
(三)临床表现
1.线性骨折发生率最高,局部压痛、肿胀,病人常伴有局部骨膜下血肿。
2.凹陷性骨折好发于额、顶部,多为全层凹陷,局部可扪及下陷区,部分病人仅有内板凹陷,若骨折片损伤脑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四)诊断
1.颅盖骨折依靠头颅X线摄片确诊,凹陷性骨折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的深度。
2.范围较大和明显的凹陷骨折,软组织出血不多时,触诊多可确定。
3.小的凹陷骨折易与边缘较硬的头皮下血肿混淆,需经X线平片或CT骨窗相方能鉴别。
(五)常见并发症
1.癫痫凹陷骨折因骨片陷入内,使局部脑组织受压或产生挫裂伤,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病灶症状和局限性癫痫。
2.颅内压增高如并发颅内血肿,可产生颅内压增高症状。
3.颅内出血凹陷骨折刺破静脉窦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
(六)治疗原则
线形骨折本身不需要处理。但如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沟或静脉窦时,应警惕发生硬脑膜外血肿的可能。对凹陷骨折是否需要手术,意见尚不一致。目前一般认为,凡:①凹陷深度>1cm;②位于重要功能区;③骨折片刺入脑内;④骨折引起瘫痪、失语等功能性障碍或局限性癫痫者,应手术治疗,将陷入的骨折片撬起复位,或摘除碎骨片后作颅骨成形。非功能区的轻度凹陷,或无脑受压症状的静脉窦处回陷骨折,不应手术。
(七)护理评估
1.按中医整体观念,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评估病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2.了解受伤经过,包括暴力大小、方向,初步判断是否伴有脑组织损伤。
3.观察有无脑损伤引起的癫痫、意识障碍及视力障碍。
4.伤后观察是否有脑脊液外漏。
5.了解病人家庭情况。
(八)一般护理
1.按外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保持病区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新鲜,减少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感染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氧。
4.根据病情需要,鼓励病人多食高营养易消化食物,吃饭速度要慢,避免呛咳。
5.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注意观察发作前的征兆、持续时间及发作类型。
(3)颅内继发性损伤病人可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因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漏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症状的出现,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救治更为困难。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以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
(4)早期发现继发颅神经损害,及时处理。
(5)保护患者安全,对于癫痫和躁动不安的患者,给予专人护理。
6.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癫痫药物,观察用药后疗效。
7.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九)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2.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新鲜流通,远离有刺激性的化学气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