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拉萨文库·旅游篇:拉萨文物古迹之旅》:
2.雪拉藏纸:从草到纸的奇观
尼木县雪拉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穿着白上衣、黑长裤,带着灰色帽子,脸上和手上的皮肤有些黝黑,掌心却有些发白。就是这双手,采摘过高原的剧毒植物——狼毒草。也是这双手,让狼毒草延续了它更加神圣的使命——成为“尼木雪拉藏纸”的原料。这个老人就是尼木雪拉藏纸传承人次仁多杰。
2006年,藏纸生产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次仁多杰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14岁就随父亲一起制作藏纸的次仁多杰,彻底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他说:“小时候家里靠务农为生,但只有两亩地,根本不够维持生计,村里大多数人家也是同样的情况。于是大家都是农忙种田,闲时做藏纸。父亲就是靠着做藏纸来养活家人的,我是从父亲那里学的手艺。”
一开始如同大多数人一样,他想的是用这手活儿养活自己。这项1300多岁的技艺流传到现在,已然不再有年轻时候的活力了。藏纸的原材料狼毒草生长周期很长,需要五到十年的生长周期,这也就决定了雪拉藏纸的稀缺性。煮熟后的狼毒草没有太大的危害,但是,上山采摘,足够次仁多杰头疼,因为采摘狼毒草的过程中,会出现眼睛刺痛、皮肤红肿等问题。每年7月,是狼毒草开花的季节。当地人管狼毒草叫“纸夹巴”,这种生长在草原和高山草甸的植物,没开花的时候十分低调,整个儿隐匿在草丛中。然而,一旦花开就变得十分艳丽,桶状花球,红色花心,植株能够长到半人高,它的根则含有毒液。这种毒性,让牛羊见着都速速远离。
尼木藏纸的制作工艺分为采料、泡洗、捣碎、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晾干、揭纸,以及砑光。
采摘回来的狼毒草经过洗泡,清理干净泥土后,把根茎放在石盘上,用铁锤捣碎,以便使外皮和内芯分离,再用刀子剥离外皮,留下韧皮,最终用手将韧皮撕成细丝。将韧皮丝放在锅里煮,一边煮还要一边搅拌,观察韧皮丝的煮烂程度。这个时候,植物纤维的原始纸料就逐渐出现了。把纸料放在石盘上反复捶打,捶打出来的浆料再放到容器里反复搅拌成浆。在活水水池中小心翼翼地放入长方形的纸帘,把纸浆缓慢地浇入纸帘,让它呈现均匀、平整的状态,然后,双手扶住纸帘,保持平稳,慢慢地将纸帘从水中抬起来,这个时候,水就会慢慢地从纸帘过滤下去,剩下一层平稳均匀的纸浆。之后,再将纸帘放在太阳下晾晒,过程中需要翻面,以防纸浆堆积。等到纸帘九成千的时候,就可以把纸张揭起来了。掌心朝向纸张,从一角慢慢地掀开。最终,根据需求进行砑光处理。砑光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就是用曲面的石块研磨纸张、布帛或皮革等,让它们变得更加光亮紧密。
那么,使用了狼毒草的雪拉藏纸和普通纸张的区别在哪里呢?普通纸张时间一长,有可能泛黄或遭虫蛀鼠咬。尤其在潮湿的天气或者沾水后,不好好处理,会发皱,甚至发霉。纸张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有折印,而折印有可能导致撕裂。
但是,藏纸不同。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展示厅内,一张传统工艺制作的雪拉藏纸成品,一支装着普通墨水的钢笔,一个长方形的透明玻璃盆。来此观摩的游客可以做一个试验——用钢笔在藏纸上随便写写画画,然后将纸放到水中揉搓,最后,不仅藏纸没有被揉烂,纸上的字迹也没有被破坏,这就是藏纸最大的特点——遇水不化。而藏纸的保存时间也非常之久,这个事实可以通过西藏寺庙等地中保存的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籍证明,这就是藏纸的第二个特点——千年不腐。这样的特性能够保证纸张可以长久保存下来。拉萨的很多古籍,使用的就是藏纸。自然,藏纸也成为拉萨文物修复的特定纸张。
3.技艺,用来淬心
20世纪60年代开始,更便宜的工业纸张盛行,这动摇了很多藏纸匠人坚守下去的决心,很多人不再干这一行,改做生意或者去外地打工。藏纸原材料稀缺、成本高、产量低等问题避免不了,但是,即使是在这些问题的冲击下,次仁多杰依旧坚持了下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985年,成了次仁多杰的一个转折点。为了修复古籍,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需要大量藏纸。购买这么大量的藏纸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就有人找到次仁多杰,并与他签订了15年合同。关于藏纸销售渠道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如今,次仁多杰的两个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成为藏纸制作人。他们父子三人也是尼木雪拉藏纸制作技艺仅存的3位传承人。为了不让尼木藏纸工艺的活力逐渐消沉下去,次仁多杰在尼木县政府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尼木藏纸店。这项藏族的传统工艺在互联网浪潮中也激起了一朵小小的浪花,通过网店销售,有很多人出于收藏或个人爱好来购买藏纸。
次仁多杰的儿子格桑,是尼木县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原本做的是木匠活儿,但是,一方面他感慨于逐渐年迈的父亲,一方面他也不想父亲坚守了许多年的藏纸工艺就这样失传,他想要继承藏纸制作的事业,将藏纸推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他的雪拉藏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里,除了父亲和弟弟,还有9名当地村民来学习造纸技艺,而其中有6名是贫困户。这既是当地政府“非遗+扶贫”的政策,也有格桑想要推广藏纸工艺的初心。格桑说:“因为以前尼木县传统造纸业一度萎缩,造纸技艺几乎面临失传,仅有父亲一人还掌握这项技艺。而如今有了上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的手艺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掌握了一门技艺的同时,合作社的学员也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不仅是来学习技艺的学徒,格桑对自己的孩子也有期盼,他从父亲的手中接过藏纸工艺,同时也想将它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他还说道:“我家的孩子以后会继承家族传下来的技艺,但他们先得上大学,我相信有文化知识的他们一定能够做得比我们更好。”
雪拉乡的风景,是藏纸,也是传承藏纸的人。故乡还在,我们就都有家。雪拉乡的历史,雪拉乡的文化,都镌刻在雪拉乡人的魂魄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