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朗的早晨,一群喜鹊落在枝头,望着树下背着书包的“铁三角”蛋蛋、南柯和阿呆。他们正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什么。
原来,昨天放学时,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围绕《郑和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这个主题,选一个角度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
那个戴着眼镜、扎着蝴蝶结的漂亮女生就是南柯,只见她突然快走几步,然后转过身,边倒退边兴奋地朝伙伴们说:“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起点在福建省泉州市,全长约1.4万千米,途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郑和下西洋走的就是这条航线。”
“那郑和出国都干了啥?”阿呆咬了一口鸡蛋灌饼问。
“郑和给其他国家带去了许多丝织品和瓷器,传播中华文化、引进新的生产技术,还带回了许多外国人的东西。所以,这段历史被誉为‘对外开放的典范’。你们猜,郑和带回了什么有趣的东西?”
阿呆头一歪,回答:“这还用问?金银财宝呗!”
“除了金银财宝,郑和还从非洲给皇帝带回来了一只动物,当时被称作麒麟。你们猜,这只麒麟其实是什么动物?”
蛋蛋急忙说:“哎呀,你就别卖关子了,赶紧告诉我们吧!”
南柯骄傲地说:“是长颈鹿!公元1419年,郑和带着马林国国王赠送的长颈鹿回到现在的南京。据说,马林国就是现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市。”
蛋蛋马上接话:“哦,我想起来了!去年暑假,我爸妈带我去非洲肯尼亚旅游,肯尼亚确实有个城市叫马林迪,毗邻印度洋。传说,600多年前,郑和的船队曾在这里登陆,海边还架着一座长长的水泥栈桥,那座桥被当地人称为郑和桥。”
阿呆问:“郑和他们走得这么远啊,还到过非洲?”
南柯转回身接着说:“是啊,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7月11日是郑和首航的日子,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从2005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
阿呆羡慕地说:“研究得这么详尽,不愧是学霸!”
南柯害羞地笑了,然后问阿呆:“阿呆,你研究的是什么?”
阿呆眨着一双懵懂的小眼睛,慢吞吞地说:“我、我研究的是郑和的船队。”
蛋蛋顿时来了兴趣,问:“快说说,当年郑和出行带了多少人?”
“嗯,第一次下西洋时,郑和统领的船队中有208艘船、27800名海员,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战斗力超强。特混舰队里有郑和乘坐的旗舰,宝物都在上面,所以那艘旗舰又叫宝船,那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这支特混舰队还消灭了明朝悍匪‘海盗王’陈祖义呢!”
蛋蛋不停地点头:“哇,真厉害!我来说说我的研究——在
茫茫大海之中,郑和的船队是怎么辨别方向和控制航速的。” “嘿,这是一个好角度!在海上航行,方向和速度可是很。重要的,那答案是什么呢?”南柯问。
蛋蛋说:“先说方向,他们用过洋牵星术来辨别方向。”
“什么是过洋牵星术?”阿呆问。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