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钱理群、金波提出“儿童文学新启蒙”。
所谓“儿童文学新启蒙”,是以家庭为出发点。父母尊重孩子阅读的选择,和孩子共读他喜欢的书籍,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提问、讨论,既锻炼孩子的表达、思辨能力,又形成了家庭文化交流的氛围。钱理群提倡读经典,与智者、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千年之前、万里之外的经典作家,召之即来——一打开经典,就见面了;挥之即去——书一合拢,就走了。这是何等的自由与痛快!”
2. 重新审视“阅读”,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要重在培养对母语的热爱。
两位先生提出,阅读要“读”出声来,唯有如此才能充分体会汉语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色彩画面感。钱理群用描写花儿的“醉红”一词来说明金波作品语言特点——“俗白中的精致”;金波以自身创作为例,每写一段,总要回过头放声朗诵,反复感受来确定是否适合给孩子阅读。
3. 否定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思想,倡导让孩子亲近自然,给孩子游戏的权利。
孩子自有发现美的眼睛,比如,他们会特别关注雪地里一棵不起眼的绿草,认为它有不一样的生命。孩子对事物的新鲜感、好奇心、想象力弥足珍贵,它们渗透在孩子热爱大自然、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天性中,同时,孩子玩儿的过程,正是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
4.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针对地进行“诗教”。
现在的父母对“诗教”非常陌生,然而诗教却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对于幼儿和低年级孩子来说,父母为他们读诗,声音大于意义,他们会有“被抱着的感觉”;中年级学生适合读叙事诗,让“声音之流伴随着感情之流一起流动”;高年级和初中孩子更适合读抒情诗、哲理诗,他们的“情感会更丰富,思考会更深刻”。
5. 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不能忽视生命教育和爱的教育。
针对当今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钱理群提出少儿教育要培育“三个底子”:精神的底子,学习的底子,身体的底子。孩子要从“被爱”的中心逐渐转变为“爱他人”的主体,因为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自然会彼此相爱,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