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活细作显智慧
——“拖毛竹”篇
读著名作家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是一件愉快的事。小说开头有一个细节,不知道有没有引起您的注意。说的是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要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当“我”问通讯员哪里人时,他说是天目山人。问他在家时干什么,他说“帮人拖毛竹”。接下来一段话,描述了拖毛竹的情景:“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在上海出生,在杭州、德清读书,随后参加新四军的作家茹志鹃,对天目山区最平常的劳作——拖毛竹,一定是见过的,感觉也一定很熟悉。
天目山区,毛竹管理为“两年一度”制,砍伐毛竹也分大小年。砍伐毛竹这一年,就叫作“大年”,第二年不砍伐毛竹,称为“小年”。“毛竹大年”大批量地砍伐毛竹,季节性很强,一般是从这一年的白露开始,到第二年的清明以前。这三四个月时间,天气总体上比较寒冷。砍下来的毛竹,要从山上拖下来,集中在某处,等待销售。从前,很多山区没有通公路,毛竹山由大队或各生产小队统一经营,毛竹销售也只有通过水运竹筏一个渠道,因此,拖毛竹的时间也就集中在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常常是几个生产队,每天几百号人,汇聚在一条窄窄的山路上,拖毛竹的队伍你追我赶,真可谓声势浩荡。
拖毛竹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是道路的准备。先要在毛竹山附近选择一块至少比较平坦的地方,作为毛竹堆场,存放刚从山上砍下来或是从很高的山上放(滑)下来的毛竹。再从堆场沿着拖毛竹的山路自上而下,模拟拖毛竹的动作,拖毛竹的人每一步可能踩在哪里、毛竹梢将会打哪里经过,都要估摸准确。脚会踩到的地方,如果是凹地,那就要用石头垫起来;如果是高地,就要将它挖掉。竹梢滑落的地方,如果落差太大,或是在狭小的山沟上横上一枝毛竹,或是在比较宽阔的溪流上搭个架子,以此来减小落差。有的地方,临近悬崖峭壁,道路无法改变,即使搭个架子也没用,那就需要拖毛竹的人自己好好把握了。
再是工具的准备。茹志鹃笔下“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的介绍,实在过于简单。其实,拖毛竹需要有专门的工具。垫在肩上的叫作“垫肩”,或者“垫布”。它是一块厚厚的而且比较柔软的多层长方形布垫,将它垫在肩上,可以减少毛竹对肩膀的直接刺激。
一根撑杆,粗细以手握得住为标准,以脚到肩部高低确定长短,大头朝上,顶端要稍稍削砍,形成一个凹口,以便撑得住毛竹。往前走时,可以用它来帮助双脚支撑或者往前使力;停下来时,可以直接撑着毛竹,让人放松休息。
还有一件工具,这是拖毛竹特有的工具,安吉山区的山农形象地称它为“老鼠”:一个用许多股布条、稻草、藤条绕成的宛如拳头的大布团子,非常牢固。布团的两端各有一根长短不一的藤布条子,也需要很牢固,短的这一端,还专门做了一个扣,可以让另一端的布条子从这个扣子中穿过;长的这一端藤布条接上一根细麻绳,麻绳末端再连着一根竹制的钩子。这件物品,摊放开来,假如把布团看作身子,一头短的看作头,一头长的看作尾巴,与老鼠的形态结构十分相似,它完全具有艺术品的特征。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