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班主任教育机智的实践表达
李亚娟
教育是关系的学问,本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成长。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这深刻道出了教育实践的对话属性。
对今天的班主任教师来说,需要重新理解教育的过程与本质,明确教育的对话属性和内涵,因为班主任的教育机智往往就是流淌在日常教育生活的多维对话之中。
那么,班主任如何拥有对话理念,并能够在师生沟通中彰显对话精神,学会对话沟通?王莉老师关于师生沟通的情感教育叙事,启发我们思考班主任教师的对话教育机智。班主任的教育对话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说理:在对话中儿童易于认同指导
研究表明:儿童与青少年是喜欢成人的说理指导的,特别是其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困惑的时候,需要成人的有力指导、支持、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一般到五、六年级时,已经开始渐渐进入青春早期,他们对自我越来越关注,认知与情感一定意义上存在“分叉”,或者说儿童的道德情感越来越“理性”,行为开始不再按照成人的预想与期待表现。但恰恰在此时,儿童更需要成人的指导,如果成人悉心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选择适宜的时机,恰当运用合宜的说理,寻找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情感沟通,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共情:在对话中师生关系获得改善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产生影响,自然也期待着学生整体上发生变化。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没有共情,对话很难产生教育力量。王莉老师在与自尊心超强的六年级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能够主动道歉,理解学生的高自尊心态,尝试改善师生关系;在同伴之间发生交往冲突时,她欲擒故纵巧抛“睡袍”;因为父母关系紧张而产生严重补偿心理的学生内心伤痛的痊愈;学生部分场合的行为失当时的“移情式,,思辨;特殊孩子个案辅导过程中的倾听、耐心与鼓励;学生“早恋”进行时的真心倾听与循循善诱……这种种真心共情的场景,就是教师发现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的重要时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充满共情的对话,不仅仅是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还在无形中改善了师生关系,这种师生之间的情感力量注入彼此的内心深处,成为各自成长与行走的力量。 3.媒介:在对话中师生沟通方式更多元
一般来说,在日常学细、交往中,当学生存在认知、情感冲突时,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做情感指导。教师关注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并能够有效地对话,需要借助于多元的媒介,多元的媒介也会让对话更多元。王莉老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充分运用了“合约”媒介,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与学生立下“盟约”,并在此过程中像父母那样,研究每个孩子的特质,判断哪种方法适合哪个孩子,进而寻找有效教育的方法。教师不能只是每天遇到问题时再去“灭火”“扑火”,而是要在工作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介,寻找多元的沟通方式,灵活地走进儿童与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实现用智慧呵护成长。
综上,班主任在师生沟通过程中需要拥有对话的理念,这种理念成为教育者的价值观时,教师在沟通过程中会更倾向于尊重、公平;而在对话过程中,在沟通中共情会产生较强的教育力量;而教师寻找到适宜、多元的教育媒介,更多地帮助到教师,让沟通中的教育机智充分呈现出来。
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