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香港电影文化的对外传播
0.00     定价 ¥ 68.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15525266
  • 作      者:
    康宁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康宁,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单元评委。研究方向为:香港电影、电影批评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第一节  香港地区特殊的杂糅文化及其流动

香港电影是一个特殊的地域电影,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不是单一文化的载体。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其作为重要港口的地理位置,使得香港这个地方一直都是多种文化交汇的地方。对于电影而言,香港的狭小市场不能满足其发展,故其一直都在寻找外域的市场。这样的市场的寻找过程,同样也是其电影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

香港自身的文化是杂糅与多元的。香港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经验到的疏离感,也会给他们一种不东不西的文化活力,不但可以混杂不同文化,亦可以按不同角度解析中西论述。 诚如香港资深影评人石琪先生曾经评论的那样:“香港⋯⋯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是迅速接受西方的新东西,西化得比中国其他地方早,但是另一方面,香港始终是广东地方,香港人一直没有脱离广东人的地方性格。”香港电影的实质是地域性方言电影,是中国地域性电影文化。然而,它却发行于世界,产量曾居世界前列,引起国际电影学者的注意和研究讨论,且具有了国际品格。

香港电影从诞生伊始就天然的具有文化的杂糅性。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就是来自美国的本杰明·布拉斯基和黎民伟一起拍摄的影片。作为一个并不纯粹的“香港电影”,也是其电影文化特征的一个侧面写照。这样的特征,使得很多影片本身就具有“可传播”性。

香港电影的文化一直处于流动的状态中,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样的电影文化流动,包括身体上的流徙、离散、放逐,也包括思想和文化上的传承、交流、翻译、转化。流动的力量冲击这香港这座城市特殊的电影工作者,迫使他们徘徊在去与留、认同与否定,在无根与归属之间挣扎,也促使他们思考程序、交流、翻译和转化的可能,催生新的创造。  “香港既是国际城市,各种经济、贸易、学术、政治等原因所促成的人口、资金、思想、媒介等文化景观,更使香港成为一个恒常流动的空间。迁徙的经验因而成了大部分居港或者旅港人士的实际生活体验。当中更有不少人在流亡或者逃难的生涯中,在变迁的历史中,建构跨越边界的文化想象,思考及追问国族认同的意义。” 

在香港电影文化的研究中,“移动”与“根著”二词反复交替出现,成了影片叙事的模式,也忠实地道出香港成长着的城市经验,就是“根著”总带着巨大的无力感,不是不想认同,而是香港抗拒人们认同的力量大于吸引认同,城市经验和本土文化的隔离也一再摧毁难得的累积。由是香港成长者也用“移动”作另一方向的寻索、扩展自我和对抗断裂,但是某一时刻又再因移动的梳理而回头认识到“根著”的意义及其苦衷。 

而从产业角度来讲,香港自身的市场是极其有限的,香港著名电影人吴思远先生曾经说:“香港电影有很多致命伤:地方太小,看电影的人口太少——才六百多万人,全部去看也是很有限的。” 所以香港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同样也是其寻找发行地的历程。

通过香港电影文化传播历史的梳理与考察可以看出,香港电影的对外发行和放映、文化的对外传播一般是南下(东南亚)、北上(内地)、西进(欧美)、东征(日韩),不同的历史阶段,会随着香港电影的商业策略加以调整。


展开
目录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香港地区特殊的杂糅文化及其流动 

第二节  香港电影文化传播途径及阶段变化 

第三节 香港电影文化传播的内驱力:华人移民的寻根思维 

第一章  以东南亚为主场的文化传播(1949年之前) 

第一节  香港电影域外市场的初步开拓 

第二节  华语院线在东南亚的建立 

第三节  香港电影批评的商业色彩 

第二章  香港电影文化的海外蔓延(1950-1969) 

第一节  香港本土电影的文化转变 

第二节  香港电影的合拍与市场扩展 

第三节  星马、南洋与美国的华埠影院 

第四节   香港电影批评的政治对垒 

第三章   香港电影文化的全球化(1970-1989) 

第一节  香港电影本土意识的崛起 

第二节   功夫电影在外域的盛行 

第三节  香港电影的澳洲院线 

第四节  香港电影批评的本土呈现 

第四章   香港电影海外市场的式微(1990-1996) 

第一节  香港电影文化身份的建构 

第二节  香港电影海外市场的萎缩 

第三节  香港电影批评的身份焦虑 

第五章   香港电影在东南亚市场的残势(1997-2003) 

第一节  香港电影的文化模糊与建构 

第二节  香港电影在东南亚的市场表现 

第三节  香港电影批评的身份重建 

第六章   后CEPA之后的香港电影文化的多维度探索(2004-2019) 

第一节  香港电影的文化策略 

第二节   香港电影的外域市场表现 

第三节  香港电影批评的多维度探索 

余论    作为香港电影文化的核心要素“港味”是否还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