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名翟,由他开创的我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就叫“墨家”,是诸子百家之一。它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在当时,墨家学说是显学。甚至在当时,墨家学说盖过了儒家。所以连儒家代表孟子也都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就是杨朱,当时的道家代表人物,墨就是墨子。这就说明墨家思想在中国曾经极度辉煌过。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墨家的核心思想的话,这个词就是“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之中的“兼相爱”,简称“兼爱”。
什么叫“兼相爱”呢?“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的。它是指不分别亲疏、贵贱、贫富,作为一个人要一视同仁地爱世界上所有之人,也就是说是大爱、泛爱、无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跟儒家的爱截然不同,墨家讲究无差别的爱,儒家恰恰讲究有差别的爱,儒家叫“爱有等差”。儒家不是说了吗?“仁者爱人”。有人可能说了:仁者爱人,那不就是说仁者应该爱所有的人吗?不!这个“人”在当时并不是指所有的人,而是指当时的“士阶级”。发展到我们今天,这个意思我们已经给它“墨化”了,即给它往这墨子这边靠了。其实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的“人”,跟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
儒家的爱讲究“尊尊亲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当君主的要有当君主的爱,当臣子的要有当臣子的爱,父亲要有父爱,做儿子的要有对父亲的孝爱,这之间的爱是不一样的。而且根据谁对我的利益和快乐的多少,来区分我对他爱的多少。谁跟我比较疏远,我对他的爱就比较少。他对我比较亲,我对他爱就比较多。儒家的一套“礼”,就是从这个有等级的爱中演化出来的。比如“五服”。一个人死了,亲人们要根据和这个死者亲疏远近穿不同的孝服。跟他亲的就穿重孝。跟他远的就穿一般的孝服。跟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就干脆不穿孝服。这是儒家的爱。
但是墨家不一样,墨家讲究“兼爱”,也就是说对待别人要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爱护别人如同爱护我们自己,彼此之间要互相地相亲相爱,这种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这种爱就叫“兼爱”。
在墨子看来,世界上为什么那么乱呢?就是因为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不知道爱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一己之私,就去伤害别人、去伤害别人的利益。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没有把别人跟自己等同起来,就是老百姓讲的“自己合适就行”——我管你什么红绿灯呢,我赶时间,我先走。“咣当”一下子,走在半道上,被车给撞了,人家司机还有责任。这叫什么呢?这就是不尊重别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别人。国家和国家也一样。国与国为什么有战争?就是有的国家觉得自己强大,就欺负弱小。为了从别人那里掠夺符合自己利益的东西,发兵去攻打别人。
这么一来,天下的祸患、埋怨、愤恨……它们产生的根源,墨子认为都是人和人不相爱,或者说人和人相爱,但是有等级差别。人为什么要竞争?为什么去追求差异和等级呢?追求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来得到满足呢?就是我们有阶级、我们有分别。这么一来,人生如战场,人生即胜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哪能还有爱?那整个的就冰冷了,这个世界既无趣又邪恶了。
那人和人之间能不能和谐?国家和国家之间能不能和平共处?大家能不能互相的有利而不要互相的贼害呢?能!墨子认为,只要我们能够本着“兼相爱、交相利”这个原则,那么怨恨就不再有了,祸患就不生成了,国家也不再打了,老百姓也都和睦相处了。所以“兼相爱,交相利”这句话,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句俗话叫“瞎子点灯——白费蜡”。但是,有人不这么认为。盲人点灯,他自己虽然看不到,但是能照亮周围,让那些眼神好的人能看见,别撞他身上了,那他自然地也不会被人给撞倒了。这样一来,他点灯,方便了别人,他自己也不会被撞倒,也有利于自己,这就叫“交相利”。
所以,墨子思想对于我们当今世界的局势、当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的指导作用。尤其在二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非洲出现了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型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但是世界上有一些强国,如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它们老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去欺负这些小国,就不让人家好好发展。发动战争,导致很多国家、人民又陷入了水深火热的硝烟当中。世界上还是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那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二战之后成立了,当时我们也需要在和平当中建设国家。那么,我们中国就坚持独立自主,积极谋求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来改善外部特别是周边环境。在这个时候,咱们中国跟印度还有一些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