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父母的挑战:没有眼泪的管教
0.00     定价 ¥ 60.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13178754
  • 作      者: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 译      者:
    于明阳
  • 出 版 社 :
    开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鲁道夫· 德雷克斯   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1923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是阿德勒的亲密同事、战友,他以简化和应用阿德勒的思想而闻名,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使用,经常被认为是“以清晰、系统和合乎逻辑的形式阐述、构建和解决个人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在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著有《父母的挑战:没有眼泪的管教》《成年人的挑战:婚姻的真相》《教师的挑战:孩子从一百个不配合到心甘情愿的守规矩》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了解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心理因素是教育的基础。孩子社会兴趣的培养和表现程度是衡量你的养育方式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你想要让孩子拥有幸福和身心健康的未来,那么你应当将培养他的社会兴趣作为首要目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孩子必须学会遵守秩序,接受社会规则;(2)你必须避免与孩子发生斗争和冲突;(3)孩子需要不断的鼓励。

下面我们对这三条基本原则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1.想要适当地培养孩子的社会兴趣,需要让他认识到自己应当与群体里面的其他人进行密切接触。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遵守秩序和社交游戏的规则,孩子会逐渐变得愿意并且能够与其他人合作。想要让他成为快乐、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使孩子适应社会生活。

2.与孩子发生冲突会阻碍孩子团结意识的发展,也会损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与孩子的斗争是无意义且徒劳的。和谐是社会教育的唯一基础。没办法达成一致是什么都做不好的。就这一点而言,有些父母会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在不和与压迫中长大的。他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在完全平和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够抗住生存竞争的压力吗?在他们看来,儿童时期所营造的安逸氛围对孩子日后的生活是有害的。相反,那些在安定、平和的家庭中长大的人能够提供最为有力的证据。通常,在面对生活带来的困难时,他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能够成功让自己摆脱困境。为克服困难做好充分准备,是不需要营造个人冲突的。冲突只代表敌意、争吵、急躁,与恨意和冲动交织在一起。冲突是强烈言辞和暴力行为的前奏,激起了纷争和暴力情绪。冲突创造了霸凌者和弱者,他们在家庭关系中的防御手段并不会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制造了新的问题。

孩子确实应当学会如何斗争——但对手并不是你,你应该是他的朋友。孩子有足够的渠道来发泄好斗的情绪。冷酷的世界带给他很多机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克服障碍,体验一种胜利的感觉。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与玩伴和同学的关系中也会有类似的机会。他必须学会与敌对势力对抗,在机会出现时使自己从具有攻击性、心怀恶意、居心不良的对手中脱颖而出。 然而,最重要的是,他要学会在不发生争吵的前提下,与他人达成一致,解决自己与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分歧。尽管当今社会强调竞争,但就竞争感、自作主张和胜过他人的体验而言,冲突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必要的。我们不能将竞争视作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和观点免不了会有差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采取不友好或是敌对的态度。

如果父母熟悉和平教育的技巧,那么就能完全避免那些恶意和徒劳的冲突。正是由于父母不熟悉这些技巧,他们就与其他没受过训练的人一样,可能无法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差异或利益冲突。一般来说,他们要么与孩子展开斗争,要么屈服于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无法帮助他们达到目的:即无法达成一致。斗争意味着无法尊重对方,而屈服又代表着对自尊的蔑视。这两种办法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冲突,输掉的一方会反抗,继续寻找新的机会重整旗鼓。当孩子的利益与父母的利益相冲突时,大多数父母会感到茫然无助。很多父母甚至同时采用斗争和屈服战术,要么先与孩子斗争一番,最终投降;要么先纵容孩子,在意识到后果后再与孩子斗争。正确的教育技巧不是斗争,也不是屈服。在没有冲突或屈服的前提下完成的事情一般都会取得成功,因为双方会达成一致。妥协可能会达成一致,但也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双方可能都会感觉到失败和不满。只有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点时,妥协才能够达成一致,否则就是对双方的强迫。

3. 教育中能够带来建设性影响的做法都离不开鼓励。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由于孩子在完全无助的环境中开始自己的生活,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令人沮丧的事情,因此,他需要有意识的、刻意的、系统性的鼓励来培养自信心、力量、社会兴趣、自立以及任何有助于他适应生活的能力。

我们不能对这三条原则中的任何一个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因为这三条原则是一体的。适应是儿童训练的目标,和平是儿童训练的技巧,鼓励是儿童训练的实质。因此,大多数的教育过程都会同时涉及这三个方面。对于最简单的措施(比如,下达命令)来说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以“权威”为出发点的各种管教措施带来的综合影响呢。毫无疑问,孩子们需要指导,而作为教育者,你必须得到尊重,必须在不受过度干扰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当孩子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的时候。但获得和维护权威的方法有很多种。权威可以通过理解和善意来获得,也可以通过蛮力来强行得到。权威可以建立在你的个人优越性之上,也可以表示一种对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秩序,而你也是这个集体中的一部分。

因此,儿童训练的影响因素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在下文中,我们将就最简单的一些因素进行探讨。

1. 维护秩序

(1)家庭氛围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而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小群体。如果争吵和争论、混乱和邋遢、怀疑和利己是家庭生活的基调的话,无论孩子拥有多么好的性格和遗传背景,还是会采取类似的做法和态度。因此,教育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氛围。如果家庭中普遍的行为准则与社会一般的规定不一致的话,孩子将会在未来的学校生活、工作生活、性关系和社会交往中遇到很多问题。

父母为孩子树立的榜样最为重要。如果父母自己粗心大意,那么孩子怎么能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呢?如果家中没有人按部就班地工作,那么孩子怎么能学会勤奋呢?如果家里每天都充斥着粗俗的争吵和谩骂,那么孩子怎么能拥有礼貌的举止呢?只有在孩子对父母怀有敌意的情况下,他们成长过程中才会寻求一条与父母所树立的榜样完全相反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坏榜样可能会刺激孩子形成可接受的行为模式。堕落的家庭中走出诚实、有能力的男性或女性都是很常见的现象,而且当孩子找到了能够支持他反对父母的人时,就更有可能产生好的结果了。但是,我们不能依赖于坏榜样可能带来的好处。家庭氛围越好,孩子的发展就更可能会更如人意。

家庭氛围既取决于社会和经济因素,也取决于父母的人生观、性格、受教育程度和举止、智力和精神兴趣以及婚姻关系质量。想要完全改变家庭背景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洞察力和理解力来改变一些重要的因素。聪明的父母甚至能够利用不可避免的不利环境(如疾病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刺激孩子产生具有建设性的态度和动机。

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就应当为孩子未来健康的成长做好准备。如果父母争吵不断,那么不和谐的氛围就会渗透到整个家庭中。善良、相互尊重和宽容是达成良好合作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从父母的身上,孩子能够获得对人类整体的第一印象;因此,父母必须密切关注自己的行为,并尽最大努力加以改进。

此外,孩子对家庭以外大千世界的设想也首先源自于父母,你所描述的外部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你是如何谈论其他人的;你是以友好的关切和理解来谈论邻居的事情,还是爱说邻居的闲话,高傲地对待他们;你是持有公正的态度,还是对一切吹毛求疵,容易把别人想得很坏。很多偏见都是由父母灌输给孩子的。

孩子也会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因此,你的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明确、成熟的生活观会大有裨益;无论是信仰(不局限于某个特殊的教派),还是基于伦理或科学原则的世俗信仰,任何一种明确的信仰都会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你的世界观越清晰、越恰当,你就越能遵守道德秩序,你的孩子也就越容易接受社会规则。

你对待生活中问题的态度通常会在你的谈话中显露出来。孩子在家里听到的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子面前,你的言论必须小心谨慎,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他的理解能力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他可能无法理解一些词语的逻辑和道理,但就算在年龄很小的时候,他也能捕捉到成年人对话的大概含义。因此,你应当以促进孩子智力和精神发展的方式向他展示这个世界。你和周围人表达的悲观看法,不会让孩子感到快乐和满足。不断谈论人们和世界的阴暗面,也无法激励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你应当向孩子展示世界的美好和艺术的高雅,教导孩子欣赏大自然,感受思想和知识带来的乐趣。如果你在吃饭的时候,在和他一起散步的时候与他谈论这些话题,那么他从小就会对此萌发兴趣。除了特殊的教育措施外,家庭本身的氛围对孩子的精神发展、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都有指导意义,对孩子的性格、脾气秉性和心理状态都有持续的影响。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在平和、有教育意义的氛围中长大的话,那么在以后的训练中就会省去很多麻烦。

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如今这个不安全、充斥着冲突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很难实现完美的家庭氛围。但是,父母们不应当把家庭不和谐的责任归咎于大环境、祖父母/ 外祖父母、其他亲戚或是对方的身上。这样做只会加剧已经很紧张的局势,引发进一步的冲突。只有通过观察你自己的行为,并努力通过各种方法提升自己,才能使情况变得更好。经济上的困难、父母的性格缺陷或对立、拥挤的住所、讨厌的邻居和亲戚、疾病等等对家庭秩序和和平带来干扰的因素都要求我们更加注意所采用的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方法。怨恨沮丧、心怀不满,无论这些情绪的产生多么合理、多么值得理解,都无疑会使已经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可能比最初的不利情况更加有害孩子的发展。

(2)家庭内部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生活需要一定的行为准则。其中一些规则是普适性的,适用于群体内的所有成员;还有一些规则的作用是确定成员个人各自的权利。也许没有哪个家庭真正制定过家庭守则,但默许和习惯还是牢牢地确保了家庭中规则的有效性。

父母们通常会认为,他们已经围绕干净、整洁、诚实、礼貌和勤奋等制定了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只有当父母自己也遵守这些规则时,孩子才会承认这些规则是对每个人都好的义务,自然而然地接受它们。但基本前提是,这些规则必须不受任何例外情况的影响。否则,在孩子们眼中,它们就不是维持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一般准则了,而是不公平的、强加的计谋。

当然,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不同的职能,这意味着每个人所享受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也会不同。不只是孩子,连成年人也对不平等很敏感,怀疑有些人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特权。孩子通常会用所谓的正义感为对自己地位的不满做辩护;而实际上,他们这么做只是出于竞争感和对现有秩序的反抗。这种反抗表明,孩子没有明白和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从逻辑上来看,父亲和母亲、年龄较大的孩子和较小的孩子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同的职能,因此他们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由此也享受着“权利”和“特权”。没有哪个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一直拥有相同的职能和特权。最重要的一点是,职能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社会不平等。(这一点必须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承认,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家庭中的每位成员特定的职能应该也必须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其他成员必须承认该名成员作为群体一员的重要性,肯定他的意义并加以赞赏。不管其他人的身份如何、做了什么事情,该名成员因自己的身份和所做的事情而获得赞赏、认可和尊重,这是属于他的社会权利。

人们很容易忽视家庭中每个成员因其职能而获得尊重的必要权利。工薪族和支持家庭生活的人(通常是父亲)自然拥有一定的特权。他的工作日程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但是,这不意味着其他成员的职能就是低等或是无价值的。妻子和母亲的地位不能被降低到次要。她的许多职责都给予她一定的特权。在训练和管教孩子以及管理孩子日常生活的事务上,她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但是,她的职能并没有给予她把自己当作女王或统治者来轻视丈夫的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社会地位会导致自己的地位受到损害。家庭中某一成员的职能受到的认可和尊重越少,他就越不会充分地履行这一职能。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已得到无数社会群体中(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丰富经验的证实,对养育孩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孩子拥有什么权利呢?你应当非常认真地思考这件事。既然孩子的生命和生活都依赖于父母,那么你可能会觉得他只对你负有责任,而没有自己的权利。或者,你可能会认为你对孩子的一切负有责任,因为是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而这些态度都会对孩子最终适应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孩子是家庭中的正式成员,从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就拥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即便是当他处于身体上完全无助的时期时也是如此。如果他自然拥有的特权被夺走,或者他享受了过多的特权,那么他就会试着获得其他更多不属于正当要求的特权。

我们已经谈到过婴儿休息、睡觉和定时喂养的权利。 随着孩子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他的权利也会成倍地增加。他有权享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自己掌握主动权,感受自己的力量,有合适的机会与同龄的伙伴一起玩。即便在很小的时候,他也需要有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比如,帮助大人做家务,给别人帮忙等等。他也有权利自己做出一些决定,有自己做选择的空间,自己决定获得必要的实际能力的方式。

此外,孩子还需要得到一定的认可。轻视他的活动会抑制他的成长。你必须认识到,孩子们的玩耍与成年人的工作同样严肃、重要。这些活动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与大学生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拓宽眼界一样,也能拓宽孩子的经验范围。孩子能够在玩耍中学习到今后生活中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他能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身体,了解周围物体的形式和意义。他也会锻炼自己在身体上和思想上的敏捷度,培养与他人一起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如果你认为孩子的玩耍和成年人一样,就是简单的娱乐的话,那你就错了。孩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今后的生活所做的准备。

同样地,你必须要认可孩子第一次的独立行动,比如,他开始尝试自己洗漱穿衣,整理衣物和玩具。尤其重要的原则是,家庭中任何孩子,无论年龄性别如何,其所做的活动与另外一个孩子的活动没有谁比谁更重要的说法。每个孩子的责任都与他的权利和特权直接相关。他的权利和义务都是自然职能中自带的。比如,睡眠和休息不仅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的权利。年幼的孩子不仅有比哥哥姐姐早些睡觉的“义务”,也有这样做的“权利”。孩子必须让自己适应这种家庭模式。孩子不能扰乱家庭中的秩序,他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就像他人尊重他的权利一样。互惠是合作的基础,这也需要家庭中所有个体的权利和利益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家教心理学

第一章 父母的处境

1. 爱...................................................... 003

2. 焦虑.................................................. 004

3. 期望.................................................. 005

4. 要求.................................................. 006

5. 代际间冲突................................... 007

6. 父母的自卑感............................... 011

7. 父母是受害者............................... 012

8. 父母对教育了解多少?............ 013

9. 对教育者的教育.......................... 015

10. 母亲的地位................................. 017

11. 父亲的地位................................. 018

12. 祖父母/ 外祖父母的地位...... 020

第二章 孩子的处境

1. 人生计划........................................ 023

2. 遗传.................................................. 027

3. 社会兴趣........................................ 029

4. 社交不安全感............................... 031

5. 自卑感和气馁............................... 033

6. 争取优越感................................... 035

7. 道德意识........................................ 037

8. 家庭系统排列............................... 041

第二部分

训练方法

第三章 有效方法

1. 维护秩序........................................ 051

2. 避免冲突........................................ 063

3. 鼓励.................................................. 072

4. 家庭会议........................................ 086

第四章 儿童训练中最常见的错误

1. 溺爱孩子........................................ 094

2. 不爱孩子........................................ 097

3. 过度喜爱........................................ 099

4. 收回感情........................................ 100

5. 焦虑.................................................. 103

6. 吓唬孩子........................................ 105

7. 过度监督........................................ 106

8. 说得过多........................................ 108

9. 忽视.................................................. 111

10. 督促............................................... 111

11. 索取承诺...................................... 113

12.“控制住自己”........................... 114

13. 报复............................................... 116

14. 要求盲目服从............................ 118

15. 唠叨............................................... 120

16. 吹毛求疵...................................... 121

17. 贬低............................................... 123

18. 严苛............................................... 126

19. 羞辱............................................... 127

20. 体罚............................................... 128

第五章 具体训练情境

1. 产前调整........................................ 136

2. 第一次经历................................... 137

3. 喂养.................................................. 138

4. 断奶.................................................. 139

5. 早期的肌肉活动.......................... 140

6. 如厕训练........................................ 140

7. 第一次独立................................... 141

8. 生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 143

9. 玩耍.................................................. 145

10. 穿衣服........................................... 147

11. 说话............................................... 148

12. 洗漱............................................... 148

13. 饮食习惯...................................... 149

14. 帮忙做家务................................. 150

15.“被赶下台”的孩子............... 151

16. 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154

17. 开始上学...................................... 155

18. 临时的疾病................................. 157

19. 逆境............................................... 158

20. 外部环境的变化........................ 158

21. 不幸遭遇...................................... 159

22. 家庭纠纷...................................... 160

23.“隐秘的伙伴”........................... 162

24. 性启蒙........................................... 163

25. 以适龄的方式对待孩子......... 167

26. 青春期........................................... 170

27. 放松父母的束缚........................ 173

第三部分

困难儿童

第六章 理解孩子


1. 寻求关注机制............................... 185

2. 争取权力........................................ 217

3. 报复.................................................. 234

4. 表现出能力不足.......................... 243

5. 病理反应........................................ 254

第七章 指导与调整

1. 哭泣.................................................. 268

2. 恐惧.................................................. 269

3. 跷跷板兄弟................................... 271

4. 霸凌.................................................. 273

5. 暴君宝贝........................................ 276

6. 可怕的孩子................................... 279

7. 强迫性神经症............................... 281

8. 智力低下........................................ 286

9. 伪弱智............................................. 288

结论___29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