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南下,路过沙家浜,不由得驻足前往。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1949年,沙家浜就是抗敌前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上演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更是使沙家浜一夜成名。进入21世纪,沙家浜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闸蟹美食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基地和影视文化基地为一体的大型旅游场所。
看过一些沙家浜的游记,从别人口中也了解一些沙家浜的游乐项目。但所读游记大多数都是肤浅之作,多了空谈,少了旅游杂记和游记的文学内涵。故决定另辟蹊径,写一点真正的游记。
我快速穿过了教育基地,来到了红石村。映入眼帘的是石牌坊。牌坊上“天开波镜”的横额,勾勒出这两个功能区以水为主的特点。红石村集江南水乡特色建筑之大成,再现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小村风貌,建筑依水而建,前是宽阔水面,渔翁垂钓,苇叶青青,一派水乡恬静风光;后是新篁、荷塘、小溪,一片农家景象。村内设有沙家浜史料馆、老人与船——古船馆、水乡农具馆,酣畅淋漓地再现了沙家浜的民俗风情。京剧《沙家浜》中的“春来茶馆”也坐落其间,让人想起了剧中的那段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倚窗落座,边品茗边欣赏戏台上表演的京剧《沙家浜》片段和舞龙、舞狮等民俗风情节目,另有一番情趣。与之毗邻的是水生植物观赏区,水榭、栈桥把游客引向水生植物丛中流连忘返。碧波之上,万绿丛中,垂钓俱乐部“双莲轩”静卧其间,远是芦苇,近是粉莲,怡然品茗,悠然垂钓,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再往前走,是隐湖长廊。漫游长廊,移步换景。湖光水色,时隐时现。莲花残叶,败柳杂絮。水上茶庄,湖中游船,尽收眼底。鱼翔浅底,鹰击长空。好一派“垂杨环水水环村,短棹无声客到门”的江南水乡风光。
来到沙家浜,游芦苇荡。最好的方式就是乘船游玩。如果能在一个小雨潇潇、雾气蒙蒙的早晨,几人相伴登上船娘的客船,就能尽览芦苇荡风光。一开船,船娘就开口哼起《沙家浜》京剧中的小曲,立刻将我们带入了那富有传奇色彩的梦境之中。进入了历史的怀抱。沙家浜的船娘有别于其他地方的船娘,妩媚中透着一股英气,质朴而端庄。这就是沙家浜特有的英雄情结。船娘的船调,曲曲悠扬。偶尔停桨,令小船随意漂流,微闭双目,可以体会一下人在画中游的境界。船娘是沙家浜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风景,透出一种明媚和浪漫,给沙家浜的革命历史抹上了一种淡淡的蔷薇色。
曲径通幽,转眼又看到一桥飞架南北,名日“卧波桥”。桥长98米,如游龙卧波,逶迤秀丽。五亭成桥,状如莲花怒放,桥洞呈拱形,水中倒影成环,五环相连,更显长桥多姿。听说在中秋之夜,此处可呈现五亭五洞五月,竞相争辉,美不胜收。
老天多眷顾我,本是预报中雨,这时却风和气爽,妙哉美哉。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