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八里庄,在北京地区可以说是颇具知名度,几乎人尽皆知:朝阳门外有个东八里庄,阜成门外有个西八里庄,都以距城门八里而得名。
打开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老北京城郊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在1939年日伪统治者将朝阳门南和阜成门南的城墙各凿开一个口子(时称启明门和长安门,抗战胜利后稍加开拓,命名为建国门和复兴门)。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兴筑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东西中轴线之前,东八里庄和西八里庄,连同其一条东西线上的朝阳门和阜成门,实际上承担着近乎北京城“东西中轴线”的功用,分居京东和京西之要津,地理位置十分了得。
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之南,元朝为平则门,与朝阳门(齐化门)东西遥遥相对。“平则门”之名沿用到明正统年问,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正式改名“阜成门”。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之后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南I比门i云入。
东、西八里庄的发达,与朝阳门、阜成门地位之重要息息相关。“内九外七皇城四”,明清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东、西城垣居中的城门是朝阳门和阜成门(元代分别叫齐化门和平则门)。从南方漕运到通州张家湾码头的粮食,自朝阳门进城;从门头沟开采的煤炭,通过阜成门进城:一东一西两座城门,掌控着整个北京城的“命脉”——“米”和“柴”,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关乎日常生计,当时老百姓亲切地称呼它们为“粮门”和“煤门”。相传朝阳门和阜成门两瓮城的门洞上曾经各自镌有谷穗和梅花的图案,足见彼时这两座城门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分量。几百年来,在两座城门之外,各自形成了一条百里通途,而两个八里庄,就分别坐落在距离朝阳门、阜成门八里之遥的“通途”之上。
这里,我们给大家要述说的是阜成门外的八里庄,一个历史积淀很厚的自然村落。 八里庄所在的这条西行之路,自阜成门起步,从城区到郊野,自平原至山区,由一条到多条,越往西越枝蔓,纵横交错,殊途而同归。不知何时,这条道有了一个响亮的美誉:京西古道。
一、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据说,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就是描写京西古道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多么悲苦,诗意多么神奇!据考证者称,在今北京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西落坡所在的京西古道旁,有一处古宅就是马致远的故居。马致远这首小令,也包括其他作品,其所指都能在这里得到自然实证,村民们说得绘声绘色,有鼻子有眼,令人不能不信。出生在元大都(今北京市区)的马致远,据专家考证,大半生“在路上”,漂泊无定,浪迹天涯。如果这首绝唱真是“唱”给京西古道的,倒也算千古“绝配”。
实际上,“京西古道”之“古”,岂止元代!“京西”的叫法当自辽、金始。契丹会同元年(938年),辽升幽州为幽都府,立为南京,实为陪都;开泰元年(1012年)辽改幽都府为析津府,改南京为燕京;辽析津府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灭辽;天德三年(1151年),金扩建辽南京城,改称中都,定为国都;金中都府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附近。有了“京”自然就有了“京之西”,元、明、清在金中都的东北郊相继建都七百多年,“京西”更是深入人心。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一条支阜,古称“太行山之首”,从西边遥遥拱卫着北京城,曾被古人誉为“神京右臂”。而城市、国都本就是四方辐辏之地,加之潭柘寺的香火不绝和西山的煤业大盛,阜成门是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北京城往来今门头沟西山直线距离最短也最重要的出入门户,阜成门和西山腹地间由此便逐渐有了这样一条进香、商旅、军需和煤运的通道。这也是一条从京城向西延伸至今河北省涿鹿、怀来、涞水乃至山西、内蒙古的重要官道。这条官道,就是今天所谓的“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如今不止在“驴友”眼中已成为旅游名胜佳地和徒步大会专用的“打卡地”,“沿途可领略串串蹄窝、石碑崖刻、关城敌楼、亭台庙宇……”,位于门头沟西山的那段,地广人稀,村寨星星点点,京西古道大致可以分为两段,西段是山区路段,主体在门头沟及其以西,与其说是一条路,还不如说是数条以东西走向为主的大道小道纵横交错编织而成的交通网络;东段是平原路段,向东经过石景山区模式口、高井、西黄村,海淀区田村、八里庄、钓鱼台,西城区三里河,直抵阜成门下。京西古道成为官道不晚于唐末。京西古道主要有北路、中路和南路三条,西通塞外,北、中、南三路在今门头沟王平口殊途同归,王平口号称“过山总路”;东连帝京,南路偏向西南,而北路和中路在石景山区模式口聚合为一路,向东延伸,今西八里庄路就是其中的一段。八里庄是西山进出阜成门必经的一个重要站点。
二、古道第一庄
王平口是京西古道西进之“过山总路”,八里庄是京西古道出阜成门西去的第一个“咽喉”要道,是东来西往的必经之站点。因此,八里庄是“京西古道第一庄”,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京西古道,作为连通阜成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