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使用动态
引言
2022年,语言使用精彩纷呈,值得关注。
年度汉字、热词、流行语彰显时代印迹,记录社会发展。“稳”“党的二十大”“战”“俄乌冲突”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一带一路”年度汉字“通”、海峡两岸年度汉字“思”、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年度弹幕“优雅”、十大网络流行语、十大网络热议语等直观生动地体现着社会脉动。随着两会和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一批关键词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热词和流行语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拿捏”“海克斯科技”“文字讨好症”“栓Q”等网络流行语走红,折射出当下热点和社会心态。
汉字的使用和传播有声有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引起各界讨论;汉字“籼”“粳”登上全英文期刊;中国文字博物馆首推“甲骨文数字藏品”;新疆首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AR动漫体验功能教室”在喀什地区泽普县落成;2022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在台北开幕;方正字库亮相2022站酷CUBE共创大会;阿里巴巴永久免费的版权字体再更新;汉仪股份上市;《字绘中国》为全国45座城市留影。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方式为传播汉字文化贡献力量,一系列活动挖掘了汉字的独*价值与魅力,促进了汉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各类语言失范现象备受关注。网络热词“栓Q”被写进作文,新冠感染者污名化问题受到多方关注。同时,一系列语言规章相继出台,汉字的规范使用、术语的规范化问题等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规范使用汉字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11家协会、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开展语言文字规范行动;新版《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共收录汉字87887个,新增1.7万余个生僻汉字;中国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国家气象局印发《国家*气象服务产品地理用语业务规定》;首批中小学数字教材国家标准发布;《机关事务管理术语》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地名问题广受关注。新《地名管理条例》发布,提升地名管理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地名命名与更名、文化保护等内容进行重点规范;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获批实施;《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回归;成都部分地铁站名被指翻译混乱;网友建议沈阳地铁恢复站点英语名。
语言使用动态|005
(一)年度汉字、热词和流行语
读懂“两会热词”,把握时代大势
(摘自:北青报,3月1日,作者:徐江)
人民网近日开展第21次全国两会调查,超过562万人次参与。网友投票结果显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三大热词关注度位居前三位。本次调查中,选择“依法治国”一词的网友人数*多,占比64.8%,充分展现出过去一年我国一系列法治建设举措深人人心,以及全社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注与期待。64.9%的网友赞同“‘大数据杀熟’问题有所改善,消费价格更透明”、61.7%的网友关注“一批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的移动应用下架”。
“两会热词”激励奋进动力
(摘自:人民论坛网,3月2日,作者:向秋)
“两会热词”记录时代变迁,反映时代大势,标注幸福刻度,折射民生期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要通过“两会热词”把准前行的方向,激励奋进的动力。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据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结果显示,“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三大热词关注度位居前三位。
政协提案中的民政热词
(摘自:中国社会报,3月5日,作者:周冉冉)
热词一:社会救助。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建议,要扩大监测预警对象范围,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监测预警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热词二:养老。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提出,要加强规划和工作统筹,强化嵌人式养老服务与各项规划的对接,形成相关服务管理办法,构建社区嵌人式养老服务体系。热词三:未成年人保护。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尤为关注,并提出要加大统筹力度。热词四:基层治理。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提出,充分借助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抓手,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2022“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启动候选汉字包括“合”“通”等
(摘自:中国新闻网,4月19日,作者:李欣宇、张素)
“联合国中文日”将至,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2022“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正式启动。主办方19日介绍,联合国新闻部将每年的农历节气谷雨定为“联合国中文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2022“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旨在用一个字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蕴内涵,挖掘和展现“一带一路”建设的独*成果,加深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认同。经专家建议,这届活动有以下9个候选汉字:合、通、同、韧、济、安、生、实、变。
据悉,*终结果将在5月举行的2022“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上揭晓。
2022“_带_路”年度汉字正式发布
(摘自:光明网,5月20日,作者:李欣宇)
5月19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2022“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举办。“通”字*终脱颖而出,成为2022“一带一路”年度汉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天树指出,“通”者“达”也,本义为通达、无障碍,引申为到达目的地、互相连接无阻断。“一带一路”倡议重在落实“五通”,旨在推动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通”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核,意在传承“丝路精神”。
“栓Q”被人申请注册商标
(摘自:潇湘晨报,6月9日,作者:李姝)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网站查询结果显示,近日,自然人王某申请注册“栓Q”商标,国际分类为餐饮住宿等,当前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栓Q”是英语“thank you”衍生的谐音梗,本意是表示感谢,但作为网络用语,后来衍生为表达自己无语,对某件事讨厌的情绪。近年来,网络热词、网络热梗成为商标注册的香饽饽。在此之前,“刘畊宏女孩”“刘畊宏男孩”“王心凌男孩”“孤勇者”“萧雨神”等网络热门词汇都被人申请注册商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