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张衡从幼年时起,就对科学充满了兴趣,他喜欢研究地震,热爱读书,不仅仅在科学方面颇有建树,还在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有所成就。他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他的政治生涯里,他清正廉洁、恪尽职守,它是孩子们永远的学习榜样。
张衡对崔瑗的经历才华早有耳闻,两人一见之下,言谈甚欢,觉得颇为志同道合,于是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真可谓一见如故。
张衡从崔瑗口中详细地了解了自己一直敬仰的老学者贾逵的许多情况。这让他既感佩之余,也微微有些失望。感到钦佩的是,作为一代“通儒”,贾逵不仅是当朝最为杰出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而且还为社会做了许多实事。比如,和帝在位时,他曾经选录儒学各家观点,搞了个中和,得到了各家的一致认可和推崇,“通儒”的称谓也由此得来。还有,在公元92年,贾逵奉命主持修订了历法。他认为月球运行是不等速的,主张历法推算应该以太阳运行的轨道为依据。这之后,贾逵精思巧琢,铸造了一种便于推算历法的仪器“黄道铜仪”。这也为张衡后来建造那个名垂青史的浑天仪打下了基础。
这些都是泽被后人的伟大成就,理应受到人们景仰。可是,张衡还是觉得,作为一代“通儒”, 贾逵有难以洗濯的“污点”,这就是贾逵一直引以为傲、也为皇亲国戚们所津津乐道的将儒学“图谶”化的做法。张衡觉得这是迷信的,是愚弄百姓的做法,他不能忍受贾逵宣扬这种愚民自欺的蒙昧学说。
实际上,比起崔瑗的讲述的贾逵那些世人皆知的“宏伟成就”,张衡觉得还是老学者小时候“隔篱偷学”的经历更为打动自己。
故事里的贾逵身世和自己颇有些相似。他家境贫寒,从小聪颖过人,父亲早逝,母亲既要操持家务,又要为别人缝补浆洗来维持一家的生活。不过,幼年的贾逵也很幸运。他有一个贤惠的姐姐,经常给他讲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
当时,贾逵才四岁,他总是安安静静、津津有味地听姐姐讲故事,听完一个故事,又缠着姐姐再讲一个。可是,姐姐哪有那么多故事给他讲呢?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忽然听到对面学堂里的老先生正在给学生们讲课,正好讲的是上次没给弟弟讲完的那个故事。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学堂旁边,听老先生讲故事。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抱着他,站在篱笆墙外听。
从那以后,每到上课时间,姐姐就抱着贾逵站在篱笆墙外,悄悄地听老先生讲课。慢慢地,贾逵长大了,姐姐抱不动他了,他就拿着板凳站在上面听,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从不间断。夏天,烈日炎炎,他顶着酷暑听讲,热得汗水直流;冬天,大雪纷飞,他冒着严寒学习,冻得手脚发麻。姐姐心疼他,几次要拉他回家休息,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坚持把课听完才肯罢休。
就这样,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终于成就了一代大儒贾逵。
当然,张衡在与崔瑗交往中,听他谈论最多的,还是他自己的身世和求学经历。
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与张衡同年生,是著名学者崔骃的儿子。在他幼年时,父亲就已经去世。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秉承父亲的志向,专心好学,力图继承父亲的学业。
与张衡一样,崔瑗十七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在洛阳期间,他经人举荐,有幸拜谒大儒贾逵为师,系统修习儒学典籍,并精心钻研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等各门学问,两年间开始崭露头角,一时颇受京师学者们的推崇。
崔瑗也是写文章的高手,尤其擅长写书札、记文、箴文、铭文,那些擅长写文章的人都自认为赶不上他。崔瑗喜欢读书人,喜好招待宾客,为客人摆设丰盛的宴席,准备各种美味菜肴,从不过问家里的生计。他平时只是粗茶淡饭而已,因此,家里没有什么积蓄,当时人很称赞他的清廉。
张衡和崔瑗成了入则同席,出则同行,无话不谈的挚友。
引子 人生的分量 / 001
第一章 想看地震的孩子 / 004
第二章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 015
第三章 在饥饿的日子里 / 025
第四章 好学的少年 / 032
第五章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 042
第六章 少年心事当拿云 / 052
第七章 南阳主簿,造福家乡 / 059
第八章 隐居西鄂,潜心学问 / 067
第九章任职京都,撰写《灵宪》/074第十章水运浑象,彪炳史册/083第十一章 科界巨子,多才多艺/090第十二章指南车与计里鼓/097
第十三章 地动仪的诞生/102
第十四章河间国相,鞠躬尽瘁/111
第十五章 叶落归根,光照千古/118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