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
0.00     定价 ¥ 110.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010202723
  • 作      者:
    王怀超,等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怀超,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兼任多所高校的教授。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先后出版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燕义理论研究的进展》《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历史转折时期的沉思》《中国改革全书》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着眼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讲清楚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各级党政干部、各级党校师生和各类高校师生提供了一本系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术著作和基本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共分为三篇十七章,分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非常全面的论述,反映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高水平。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
  (一)准确把握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是透过纷纭万象、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的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国际社会的主流,代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历史表明,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清醒认识时代潮流,对于如何实现人类解放、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认清了时代主题,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使命,科学确定国家的发展战略。
  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的转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国际形势经历了由两大阵营的尖锐对抗到美苏两极争霸的变化,东西矛盾始终构成这一时期的世界主要矛盾。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关系,成为左右当时世界局势的最深刻的矛盾。从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恢复以及世界范围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两大阵营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到60年代末,西方阵营已趋于四分五裂,而社会主义阵营也以中苏关系的破裂为标志走向解体。但是,两大阵营的消失并未带来东西矛盾的消除。相反,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在追求世界霸权,彼此的战略利益存在根本冲突,因此,以东西矛盾表现出来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依然在深层次上制约着国际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发展。
  进入70年代后,亚非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通过自强联合,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主力军。这表明,在70年代初东西矛盾虽然仍占据着世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由于第三世界的兴起使得发展中国家与超级大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不断上升,从而使东西矛盾的地位相对下降,世界主要矛盾出现了从单一的东西矛盾向“东西南北”矛盾发展转变的趋势。从根本上讲,东西矛盾就是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而南北矛盾则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它既包括政治矛盾也包括经济矛盾。政治矛盾主要是开展反殖、反帝、反霸斗争,也是一个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经济矛盾则是一个实现世界共同发展还是导致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的问题。这两大矛盾的性质、特征以及以何种方式解决,不仅取决于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更取决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整个世界发生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这种变动和调整的剧烈和深刻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进入了不同于战争与革命时期的新的历史时期,尽管局部冲突仍接连不断,但国际上制约战争的因素在不断增长,各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迫切要求发展经济,反对战争,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一时打不起来,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正日益凸显,主要原因是:第一,这是新科技革命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发生了一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命至今方兴未艾,正在向纵深发展。它不仅有力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有效地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大大地拓展了它的社会功能,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特别是核武器等毁灭性武器的存在也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武器、核竞赛不断升级,70年代形成美苏两个核大国的相对均势,双方都具备能瞬间全部摧毁对方的核能力,也具备把地球全部摧毁若干次的力量。核战争是全人类的灭亡而不再是政治的继续。这就使全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去制止核战争,实行核裁军和最终全部销毁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保卫人类自身的生存。即使不发生核战争,就常规战争而言,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也在减少。
  ……
展开
目录
序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
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苏联模式的反思
三、时代主题的转变
四、改革开放的兴起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
一、经济发展道路
二、政治发展道路
三、文化发展道路
四、社会发展道路
五、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比较
一、与发达资本主义的比较
二、与苏联模式的比较
三、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第二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
一、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三、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
四、中华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
二、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三、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
四、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五、第五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一条主线: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二、两个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时代主题论
三、相互贯通的理论观点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
二、公平正义
三、共同富裕
四、人民民主
五、文化包容
六、社会和谐
七、民族复兴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三、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特点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
二、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不断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
一、社会体制及其形成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三、通过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建设
四、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体制建设
第十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