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王阳明全集·外集二·示宪儿》
今译:能够以谦虚之心对待别人,是有志向志气的表现;能够以 宽容之心对待别人,是有大气量大格局的表现。
自 1488 年秋天,阳明先生在江西南昌与诸氏结婚后,或许是由于聚少离多的缘故,或许是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一直到1516年,28 年时间里,两人都未能生下一儿半女。这种情况下,不光阳明先生夫妇着急,老父亲王华更是着急。于是1516 年,父亲王华做主,将阳明先生堂弟王守信的 8岁儿子过继给了他,以确保香火得续。
对这个过继的儿子,阳明先生很是疼爱,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问题。1516 年九月被朝廷任命为南赣巡抚后,临上任之前,他针对儿童的天性特点,模仿《三字经》的样式,特地为儿子写了一篇教育铭,也就是《王阳明 全集》中收录的《示宪儿》。全文如下: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但这篇教育铭文,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今天的人提供了儿童教育三条最重要的规律参考:
其一,教育孩子一定要先从“心”上下功夫,从引导做人开始。孩子的心原本就是一块肥沃而纯洁的土地,可谓是种什么长什么。你在他的心中播 下“恶”的种子,他就会朝着坏的方向成长;你给他的心中播下“善”的种子,他就会朝着好的方向成长。
其二,教育孩子一定要从日常生活抓起。特别要注意培养好的言行习惯。如不说谎话,不争强好胜,不暴饮暴食,不过分沉溺于游戏打闹,说话要和气,对父母兄弟要友爱,等等。
其三,教育孩子一定要培养他的“自治”能力。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强者,阳明先生告诉你,就要在“谦 下”和“宽容”二字上下功夫。通过培养其谦虚的心态,以涵养其大志;通过培养其宽容的心态,以扩大其格局和器局。
98.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王阳明全集·语录一·陆澄录》
今译:与朋友相处,务必要有低调谦下的姿态,才能得益,反之 则受损。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很重视友道,将之列为五伦关系之一,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
作为大圣人的孔子,更是看重朋友对人生的作用!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这里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并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那样,一起豪吃海喝、打麻将、唱卡拉,不搞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不罢休,而是聚在一起, 探讨学问、切磋学术、交流思想、砥砺品行,当然,闲暇之余也品点小酒、听点小曲。
对如何分辨朋友,孔子则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标准,即“益者三友,损 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nìng), 损矣”。什么意思呢?孔子告诉我们,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那些为人正直、胸怀宽广、见识广博的人,可以成为好朋友;那些做人虚伪、处世圆滑、夸夸其谈的人,则会成为坏朋友。
在孔老夫子解决了交朋友的标准后,阳明先生则向我们传授了处朋友的态度及方式,其核心法宝就是一个字“下”。如何“下”呢?阳明先生积一生之实践体悟,形成了以下三条经验:
一是放得下架。公元 1508 年,36岁的阳明先生到达贵州龙场后,面临的几乎是一个生存绝境。没有地方住,仅有的一间茅草房,根本就无法遮避风雨;没有东西吃,当地的苗民尚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没有安全保障,毒蛇、毒虫随地出没,毒气(瘴气)随时漫延,侵蚀人的健康和生命。更要命的是,跟随阳明先生来的三个仆人看到条件如此艰苦,情绪非常低落,不久便愁得病倒了,怨愤之声不绝。这个时候,阳明先生果断地放下了状元公 子的架子,真心实意地为三个仆人当起了服务员,为他们熬粥、煮菜、煎草药……同时,为排遣他们心中的孤寂,自扮小丑,为他们演唱家乡的小曲,逗他们开心。就这样,阳明先生通过放下架子,把自己的心放到了仆人的心上。在他的真诚感召下,三个仆人的病很快地好了。他们把阳明先生当成了患难之友,下定决心与他同甘共苦,以一种美好和乐的心态伴他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二是容得下气。公元 1519 年,阳明先生率三万多乌合之众,用38天时间便把宁王朱宸濠的七万叛军打得落花流水,生擒了宁王,平息了叛乱,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立下了旷世奇功。但由于正德皇帝的昏庸与顽劣,阳明先生不但未得到封赏,反而受到了许泰、江彬、张忠等人的恶毒中伤和迫害。当此屈辱和危艰之时,阳明先生心中的忧愁、愤懑可想而知。“自嗟力尽螳螂臂,此日回天在庙堂”,“世路久知难直道,此身那得尚虚名”,“惭无国手医民病,空有官衔縻俸钱”,“百战归来一病身,可看时事更愁人”等诗句,便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然而忧归忧、愤归愤,阳明先生还是本着“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古训,苦心、耐心地与群奸周旋,最大限度地维护百姓利益。最精彩的一笔是,阳明先生以谦虚、真诚之心感化了正德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张永,不但启导他恢复了内心的良知,还把他变成了“良知教”的信徒。在张永的帮助下,阳明先生不但走出了困局,还名正言顺地当上江西巡抚,有了一个为民服务的更大的平台。
三是吃得下亏。“水有源,树有根,人有宗”。阳明先生在处世上,受祖父王伦、父亲王华影响很深,秉持“吃亏哲学”。有一次,王华的一个好朋友不知受何人唆使,向朝廷上了一道折子,大肆攻击污毁王华。很多人劝王华进行反击,都遭到拒绝。阳明先生后来回京后,听到这件事,便愤愤不平,要替父还击。没想到,王华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写信坚决加以制止说:“你认为这件事是我的耻辱吗?我这一生本来没有任何耻辱,你现在组织一班人去攻击别人的隐私,这种行为,反而是让我蒙受大耻了!”看到父亲的回信,阳明先生幡然悔悟。
从那以后,不管受到多少诽谤,不管被泼了多少污泥浊水,阳明先生 都是淡然处之,既不辩驳,更不反击。这种超然和大度,既让那些攻击他的人羞愧,更让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紧紧地团结到了他的周围。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长期的“务相下”,1921 年,28 岁的毛泽东在给朋友彭璜的信中开出了“药方”,那就是要有“深刻的自省功夫”,要有坚决的意志。在这封信中,他对自己平时与朋友相处“相上则损”的情状作了无情地批判:“知最弱莫如我之意志!我平日态度不对,向人总是龈龈(kěn),讨人嫌恶,兄或谓为意强,实则正是我弱的表现,天下唯至柔者至刚,久知此理,而自己没有这等本领,故明知故犯,不惜反其道而行之,思之悚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