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看不够的红楼梦,品不完的众人生
0.00     定价 ¥ 45.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205093907
  • 作      者:
    刘世芬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世芬,笔名水云媒,祖籍河北沧州,现居石家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党校教职,专栏作家。近年在《中国作家》《散文》《读者》《文学自由谈》《今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50万字,多次获各级散文奖,入选中小学课本读物。所撰写的《红楼梦》人物随笔在《燕赵都市报》开设有“至味红楼”专栏,并被多家报刊以及网络公众号转载、播音、推介,深受读者喜爱。

展开
内容介绍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渊薮,红楼人物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史学价值更为后人流连、倚重,经久不衰。本书在研究原书人物的基础上,从独特的视角切入,选取30个红楼人物,拟以新颖的视角,独特的笔法,灵俏的文字,引领思考,启迪人生,以期带给读者非同寻常的红楼体验。

   如“‘呆霸王’薛蟠:近看有点坏,远观还有点可爱”一节,文笔幽默通俗,让读者感受两面人性的同时,还不觉乏味。


展开
精彩书评

刘世芬是随笔高手,在文学与学问间自由穿梭是她的擅场。刘世芬品味红楼,是其在一场浩大的盛宴中找到了可口的一味,梦中辛酸,现实苦涩,都在她华彩细腻的笔下淋漓尽致。

                                      ——《燕赵都市报》总编  作家 刘江滨


鱼龙混杂的“红学家”里,又添了一位女士刘世芬。“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她阅读红楼,揣着女性的温情;解剖红楼,带着女性的尖锐。这让无数男性同道的书写,变得了无意趣。

                                  ——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任芙康



整个世界就是一部大大的红楼梦,我们都是梦中人。梦中人看梦中人,说不尽的滋味,道不完的风情。 

                                           ——美文  美食 传记作家   凉月满天




作为女性,刘世芬对《红楼梦》人物的诠释优雅、俏敏,不乏深刻,在那些水做的女子、泥做的男子的灵魂深处,领略诸多的幽微明灭、婉转莺啼。

                                            ——著名作家、学者  韩石山


展开
精彩书摘

玉带林中挂

我初读红楼,是在十七八岁时的一个暑假,父亲不知从何处得来一本破得发黄卷边儿的《红楼梦》。现在想来,十七八岁正是“怀春”的年龄,理应陷入爱情的缠绵悱恻,我却为红楼诗词狂,抄了整整一大本,至今仍能背诵多段。犹记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初读的情景清晰如昨,这一句,让我顷刻恸倒。

及至今时,已知那时我读的是“程乙本”,后来再读到的该是“庚辰本”了,竟改为“冷月葬花魂”。这里无意评判两个版本,仅凭“诗魂”“花魂”,在此处一字之差,我是认同“程乙本”的。

花,之于黛玉,固然恰切,但仅仅将黛玉止于“花”,多么无厘头。我甚至想象把“诗”改为“花”的那个人何等模样。

光阴嬗递,无论版本,黛玉仍是我心中的“诗魂”。“花魂”可赐予大观园中任何一个女孩儿甚至世间所有女子。诸如我等,大多为草,能够停留在“花”的,固然不易,唯独“诗魂”,属于林妹妹。在我的潜意识深处,“诗魂”是一种超拔、凌绝、瑰丽,诗之灵,诗之魂,红楼女儿之中,黛玉具有最高的灵魂适配度,从“花”到“诗”,配得起“诗魂”的,唯有黛玉。

诗魂,我直解为“情怀”。情怀这东西看不见摸不到,只能存在于少数人的灵魂之中。铁凝见过深山少年写在石板上的诗句,认为是她看过的最美的诗——“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变好呢”;接着,她说,假如把少年的诗改动一个字,变成“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我什么时候变富呢”,“我还会认为这是诗吗?”——铁凝质问。

来到《红楼梦》,我认为,钗黛之异,意在情怀。

不错,宝钗也懂诗,也作诗,也是一个“文化人”。但情怀这东西很是怪异,有时候,“文化”并不都能带来情怀,也可能为“需要”效劳。宝钗以“女子无才”之“德”教训黛玉,却以自己富商之女的学养“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严格说,这与情怀无涉。

坚守灵魂的人,需要一个“温室”,否则灵魂易碎。果然,黛玉那颗敏感、纤弱的心灵,经不起现实的“风刀霜剑”,被碾落成尘。这一点,“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两个孤清之人(后来是三个,又来一个妙玉),自从“冷月葬诗魂”,我心一颤,知其预示了黛玉的命运。

林黛玉在大观园经历了一场没能终成眷属的爱情。只因来了个薛宝钗,人生骤转。

可以想见,没有薛宝钗,宝黛爱情虽也会有阻力,却不应致命。宝钗未到前是什么样子?“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外婆的疼爱,姐妹的融洽,一派大家族的欢乐祥和。黛玉聪颖多才,不乏幽默俏敏,与姐妹或许小有“拌嘴”却无关心机。“人缘”虽不至爆棚,但凤姐要看“董事长”贾母的脸色,王夫人虽不喜欢黛玉尚不敢轻举妄动,其他众人一律温和待之。在人际环境上,无疑黛玉占了先机。

再看二玉之间,曹公用了“亲密友爱”,还“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我相信,假如不是半路杀出个宝姐姐,这个情势会一直持续,并且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林如海去世,凤姐对贾宝玉说:“这回啊,你林妹妹可要在咱家住长了。”凤姐可谓点破宝黛关系的第一人。那时,整个大观园也无不看好他们的爱情,连个小厮兴儿都知道宝玉“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尽管初时,黛玉与宝玉尚不懂得仔细看护他们的“二人世界”,藏在后山尽情读《牡丹亭》《西厢记》,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爱情在自然和文化的双重滋养下发育成型;“二人世界”的外部也人际和畅,特别是慈厚的外祖母,为他们的爱情保驾护航。到了十五六岁,古时的婚配年龄,“老太太一句话”,二人修成正果——倘若没有宝钗,宝黛的爱情必是这个轨迹。

至于黛玉的病,那是心病,爱情极为对症。她的伤春悲秋,她的“小性”,在美好的爱情面前不治自愈。

然而,曹公太懂得,若论震撼,悲剧无疑大于喜剧,况在真实的世间,悲剧又多于喜剧。有黛,必来钗。这个情状,像极了世间的妯娌。计划生育之前,每家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子女,只有一个儿媳的时候,她是馋是懒是刁是蛮皆无人在意,她的贤她的善也无参照系。可是紧接着娶进第二个媳妇,“戏”就来了,情势顿时微妙,“参照”这个词就是放在这时用的。随之,人的光亮和阴暗也上场。及至娶进第三四个,简直就是个小社会了,往往来个“人性大展览”。

如今,大观园里“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黛玉虽为一“峰”,却大有被一下子“比下去”的危险。后来的情势,还真的是黛玉失势。宝钗太会“做”人,“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立即“比”出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岂止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更是很快就搞定了贾府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出“戏”的残酷,黛玉始料未及。

当然,宝钗也别高兴得太早,搞定了众人,核心当事人却不吃那一套。宝黛之间是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皆为内因,无丝毫外部助推。宝钗一手“策划”的“金玉良缘”则为“外因”,宝玉尚在梦中“偏信木石前盟”,决定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世间男女,谁也不想主动考验自己的爱情。宝玉是在弱水三千的情况下取“这一瓢”的。双玉之爱,经历了“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剩下的,就是对抗外界了。双玉在大观园里,认认真真谈了一场恋爱,并得到美丽的“第三者”的映照和见证,盖因俗世不给爱情应有的位置,故无以成全这爱情来到俗世。


展开
目录

第一辑花解语

生黛生钗千古一哀 / 2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 7

玉带林中挂 / 15

金簪雪里埋 / 21

N面凤姐 / 26

妙玉:寻得桃源岂避“秦” / 34

第二辑雪澌澌

贾元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 44

贾母这个“狼外婆” / 48

这一对闺密好蹊跷 / 56

平儿的三个失误 / 63

袭人:自有“渔郎”来问津 / 70

漫议平袭钗 / 80

第三辑空缱绻

贾迎春:生命如“阄” / 94

另一个探春 / 102

惜春:最早“醒”来的人 / 108

尤氏:挺住意味着一切 / 116

这个可怜的姨娘 / 122

红芸缱绻知向谁边 / 131

司棋:你是电你是风 / 137

第四辑泣残红

李纨:寻得桃源好避秦 / 144

三生石上证尤魂 / 151

青灯黄卷处古刹闻鹃啼 / 155

你呀你呀傻大姐 / 164

人到奇处方是巧 / 169

香菱:江湖很近,幸福很远 / 172

那个喜欢贾环的丫鬟 / 180

第五辑叩东篱

甄贾“玉”不同 / 192

取次花丛琏回首 / 199

薛蟠哭了 / 206

葫芦僧引发的蝴蝶效应 / 211

贾兰:开启贾府“4.0时代” / 216

贾桂驾到 / 221

第六辑乱弹红

红楼“小蹄子” / 226

“破洞”红楼 / 229

俚语红楼 / 233

来了一个陈其泰 / 236


代后记你我依然在“镜”中  / 24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