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市场经济中,本书解释了西方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要点与疑点,介绍了国家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调控手段和方法。
本书将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学进行对比,阐述了生产与供给,需求与需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得出了生产绝对过剩与相对过剩的概念,以及供给学派与需求学派的区别。在交换中提出来市场经济的三大发明。在分配中提出了分配的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并由此得出了二、三、四元经济体制的区别。研究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利与弊,并以此得出国家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无论什么经济学,都是从研究生产开始的。什么是生产?生产就是劳 动力通过劳动把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成人类需要的产品。
生产是人类能够生存、延续、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类虽然是最高级 动物,但也还是动物。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生存特性,就是进食,怎么能满 足人类不断进食?就是靠生产,吃没了食物,再生产出来。其他动物就不 同了,只会吃不会生产。猛兽类狮子、老虎等等靠吃肉、吃小动物来维持 其生命,猎获到食物大餐一顿,得不到食物就几天挨饿,饿急了就不顾命 了,猛劲上来甚至要吃人。正是因为这样,如果生物链遭到破坏,所有的 动物都会走向灭绝,关键原因就是它不会生产。人类进行生产的力量叫生 产力,生产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呢?有学者认为有两个要素就行了,一个是 劳动力,一个是土地。威廉•佩蒂说过:一切产品的生产“劳动是它的 父,土地是它的母”(原文是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种比 喻形象、幽默、又通俗。可以认为这是生产力的二要素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则把生产力要素定为三项,即:劳动、劳动手 段、劳动对象。这样表达生产力要素的体系和构成,既有理论意义,又显 示出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劳动对象指的是什么?就是土地、山 川等自然界物质,具体说实在太多,经过归纳、综合、抽象等统称为劳动对象;同理,用劳动手段可以概括所有的工具、机器等,这就是其理论意 义。所谓科学性和严谨性,就是这三种要素中,三者并不是平等的,而是 以“劳动”为主体的,“父亲”是劳动,“母亲”也要随父姓,甚至媒介(工具等)也随父姓,都冠以“劳动”字样,这说明马克思重点研究的是 “劳动”,而不是其他二者。
马克思所研究的劳动不是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 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抽象劳动呢?抽象劳动就是无论 生产什么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劳动者体力和精神力的支出。 抽象劳动这个定义是很明白的,无论体力支出还是脑力支出都是创造价值 的。但在实践中对其理解却出现了偏差,一部分人只承认体力劳动创造价 值而脑力劳动不创造价值,工人、农民的劳动创造价值,而知识分子的劳 动不创造价值。这就把很多类型的劳动者如教师、医生甚至科学家等都排 除在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者之外。尽管这样,也还是承认有脑力劳动存 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差别,差别就是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让劳动者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这种把知识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点一 直延续了二十几年。无疑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不利的作用。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对生产力的见解有两项大的突破,一是他宣称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一语石破天惊,其意义非常重大,一般人 只是看到这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会激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然而更重 要的意义是,他还原了马克思关于抽象劳动的延伸性的意义,就是承认了 脑力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
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这也是石破天惊的见解,使生产力的构成三要素变成了四要素。从现实来 看,无疑是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但是,这是否违反了生产力三要素的定 义?而且三要素虽然经历了多次抽象也还能体现具体的实体是什么,而科 学技术呢?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是指什么?我认为,这并不违反三项要 素的说法。马克思之所以主张三要素是根据其研究内容的需要,而三个要 素中又是以劳动为主的。而且马克思又没有说明不允许其他的要素存在。 邓小平一再提解放思想,什么意思?就是要反对本本主义,三要素论再增加一项有什么不可以?至于说科学技术不具体、看不见、摸不着,我粗浅 理解科学技术就是生产的秘方和诀窍,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物化在劳 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上,运用起来全在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外行人不易看 见,而内行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就使稻谷 产量增加了很多,用什么技术只有袁隆平知道。再有,科学技术表面上是 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国际在统计 GDP 中就有一项说法:新增加的 GDP 产 值中,有多少是靠先进科学技术取得的,看不见、摸不着能统计出来吗?
邓小平的这两项突破无疑对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 用,继邓小平之后,我国历任国家领导人都是特别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的。 江泽民修改党纲时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第一个就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就是说不仅生产力发展靠科学,其他一切层 面的发展都要依靠科学,把科学技术(科学的实践应用就是技术)的重要 作用全面化了。习近平主席又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50 年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实现中华崛起、中华复兴的强国之梦。
下面我想谈一点对生产力的新看法。 我想补充三条:
第一,我认为,良好的管理者,这里是指企业(公司)的经理,甚至 也包括家庭管理,也是生产力要素。很显然,这是由经济学的含义本身引 申出来的。前面我们讲的生产力三要素也好,再加上科技这个生产力第一 要素也好,这些要素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者,也很难充分发挥出来它 们的作用,一个公司的成败主要还在于经营,其中包括多个方面:市场、 营销、生产力要素的引进、人员的积极性等,统一进行策划,才能使公司 兴旺起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这些年有很多的跨国大公司,把这样的 公司管理好更难。可以说我们急需这方面的人才。一个公司的 CEO(经理, 首席执行官)一年的工资少的也有几十万,多的甚至达几百万,为什么这 些人挣那么多钱?一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一个是他值这么多钱,这是市 场价。一方面是引进,再一方面就是自己培训。培训这种高级管理者的要 读 MBA。学习 MBA 学费很高,可是还是有人抢着去读,为什么?一方面因为学习后他可以挣高工资,另一方面,从公司来看,聘用这种管理人才就 能整合公司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有人说你说 CEO 的重要性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把家庭管理也包括进 来?我说,家庭管理者就是家庭的 CEO,别小看家庭和家庭的管理者,家 庭是国家的细胞,一个国家就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如果每个家庭都富 有、文明、和谐,则国家也就会兴盛起来。
有人问:家庭管理者的作用、好坏你能举出例子吗?我说经济学书上 还没见到,就拿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做例子吧。她是个家庭管理者,但应该 是一个不合格的、蹩脚的管理者,把荣国府管理的乱七八糟,其管理能力 还不如贾探春。荣国府的衰败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与王熙凤的蹩脚管理是分不开的。
有人问:家庭如何管理呢?按照你说的《朱子治家格言》进行管理 吗?我说,此格言虽然有可取之处,但总的看来有点片面,我倒想建议, 既然能写出这么本家庭管理学书来,大学也可以设这个专业。是否有这个 必要,我还摸不准,请大家讨论。因为有人说“经济”的原意就是家庭管 理,在论述经济、经济学中又把它作为一个组成部分,我才提出这带有些 疑问的建议的。
第二,我还觉得应该把国家(政府)制定的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纳入 到生产力要素中。我认为这一点对于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不亚于科学技术。 而且,这也能发挥经济学的具体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同样的、甚 至更好的生产力诸多要素,如果治国者经济政策不好,也会使国家衰败; 反之,拥有同样的、甚至更低劣的生产力诸要素,如果治国者能制定出科 学的、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方针政策,也能使国家富强起来。这一点我想 只需要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能明白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 五千年文明历史,具备诸多生产力要素,然而,清朝时期既贫又弱,甚至 受尽了屈辱。也是同样的生产力诸多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很快就富强起来了。主要是由于国家实行了科学 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方针政策。
第三,我认为良好的自然条件、环境也应属于生产力要素的组成部分。自然条件、环境指什么?包括土地、深林、山川、河流、湖海,还有 气候、风雨、温湿度、大气等等。
如果说第一、二点是出于对经济学作用的具体化和逻辑推理而得出 的,那么,第三点则是对生产力的既定要素的“补充”和“修正”。下面就 从生产力的补充和修正两个方面来阐述。
目 录
CONTENTS
前言 …………………………………………………………………………… 1
上篇 市场经济论文十篇
第一章 经济学 ……………………………………………………………… 2
第二章 经济学与生产力 …………………………………………………… 7
第三章 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 …………………………………………… 15
第四章 经济学中的交换 …………………………………………………23
一、货币的产生及其具体形态的消亡 ……………………………… 23
二、货币的职能——供求与价值规律 ……………………………… 28
三、银行和股市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 31
第五章 经济学中的分配 ……………………………………………36
一、分配的社会唯一性 ……………………………………………… 37
二、分配的政治属性与强制性 ……………………………………… 39
(一)不同政治家、思想家对分配理念形成的作用 …………… 40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 41
(三)从实践上看分配的政治属性 ……………………………… 42
三、计划经济实践中的分配与交换“并存”………………………… 42
四、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 ………………………………………… 46
第六章 市场经济 ………………………………………………………… 51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与起源 ………………………………………… 51
二、市场经济的特点 ………………………………………………… 51
三、市场经济的分类 ………………………………………………… 53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53
第七章 自由市场经济 …………………………………………………… 55
第八章 国家市场经济 …………………………………………………… 66
第九章 世界市场经济 …………………………………………………… 79
第十章 中国市场经济 …………………………………………………… 91
下篇 中国市场经济漫谈录
叙 论 ……………………………………………………………………… 110
第一章 市场经济学漫谈 ………………………………………………… 111
第二章 自由市场经济漫谈 ……………………………………………… 116
第三章 国家市场经济漫谈 ……………………………………………… 131
第四章 世界市场经济漫谈 ……………………………………………… 136
第五章 中国市场经济漫谈 ……………………………………………… 141
第六章 需求侧结构与补足需求 ………………………………………… 151
第七章 供给侧结构与改革创新 ………………………………………… 175
第八章 国家调控 ………………………………………………………… 201
第九章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 235
第十章 记者约访录 ……………………………………………………… 251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