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政策的联动效用及创新》:
三、建立健全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实现城市自身良性发展,而且还要实现区域乃至全国城市,特别是城市群之间的协调互动发展,以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的提升。首先,统筹全国城市群建设规划。通过依托区域城市所具优势、区域特色建设区域城市群,明确区域城市群功能定位与分工,进而形成全国城市群的功能互动、分工合作。其次,统筹全国城市群之间交通基础设施、信息服务网络设施以及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以实现全国城市群人口互通、物质互通、信息互通,为城市群协调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人口基础及信息基础。最后,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依据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区位优势,重点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乃至全国的经济辐射带动功能,沿海中心城市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参与国际化竞争能力和竞争程度,引领其他城市加大改革开放程度;加快和提升中小城市发展质量和速度,强化其产业与资源匹配程度,以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为中心城市提供产业支撑,完善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质量,增强中小城市要素集聚吸引力,以保障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疏解中心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城市功能为基础,以完善商贸物流体系、资源深度加工、服务业深入发展、交通运输体系现代化等措施重点发展特色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支撑中心城市功能强的小城镇,以形成对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强力支撑,实现城市群协调发展。
四、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一)优化升级城市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不仅影响城镇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及城镇产业自身发展,而且还直接决定城市人口就业结构。因而,优化升级城市产业结构,在促进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将有效地提升城市人口就业结构、容量和质量,提升城镇和产业人口承载能力,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口支撑。首先,提升城市、产业匹配度。科学评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精准把握城市要素禀赋,准确定位城市比较优势,同时,深刻把握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要素禀赋,培育能够充分借助城市优势、资源环境承载强、能高效发挥支撑城市发展功能的产业发展,进而培育发展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体系,提升产城匹配度。其次,深入开展产业转型升级。从降低能源消耗、资源消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等方面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运用;从发展模式改革、经营业态提升、新兴业态培育等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整体突破;以产业主导、产业创新、技术研发、工艺挖掘等方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再次,大力发展和完善服务业。重点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强、生产效率高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强的服务经济业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业态,发展质量提升,特别是在制造业密集发展区域,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行机制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以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提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活力,以低碳环保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以“互联网+”等先进业态促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最后,增强城市间产业专业分工、支撑协作联动。
(二)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城市创新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源泉。当前,城市创新能力的培育应进行创新软硬环境双提升。在创新软环境提升方面,建立健全支撑创新的政策、制度、金融和文化氛围营造。完善支持大众创新的财税政策、人才政策、减负政策、投资政策、创新保护政策、创新成果转化政策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政策;加快推进政府“瘦身”改革、简政放权,规范完善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提升金融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完善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大众创新、全民创新激励机制,激发释放社会创新活力。在创新硬环境提升方面,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创新基地、创新孵化器等创新公共平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创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以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形成创新集群,提升城市综合创新能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