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兴大国的市场力量:以中国食品与烟草产业为例
0.00     定价 ¥ 56.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43230200
  • 作      者:
    戴家武,戴家武
  • 出 版 社 :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在分析行业市场结构的基础上,对中国主要食品工业部门的买方和卖方市场力量进行估测,进而探讨各行业市场力量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通过对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形成和影响进行分析,本书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数据运用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一方面在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与创新,构建了一些可操作性强的理论与计量模型,另一方面对中国食品工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将显示资料和数据与理论模型有机结合,试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展开
作者简介

戴家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湖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市场力量与企业绩效、劳动力市场结构、农产品价格传递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在《经济学动态》、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刊物上发表十多篇论文。China Economic Review、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Agribusiness等SSCI期刊审稿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对中国主要食品工业部门市场力量的形成与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本书首先采用原始—对偶索洛余值法,同时估测出各行业的买方和卖方市场力量;其次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主要因素;最后采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市场力量对价格传递、资源配置效率、X效率、利润效率的短期影响,以及对规模报酬、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长期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市场被假设是完全竞争的。由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企业大多由分散的资本家独立经营,尚未出现大规模的垄断组织,因而完全竞争的假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19世纪末,随着西方国家逐渐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竞争理论越来越难以合理解释市场的垄断现象。此时完全垄断的假说占据上风,成为当时的主流观点。至20世纪初,以张伯仑和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逐步意识到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理论的局限性,认为这只是两种假设的极端形式,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才是市场的真实状态。由此,垄断竞争理论应运而生(张伯仑,1933;罗宾逊,1933)。垄断竞争理论一经提出,便广为流传,构成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

    既然垄断竞争才是真实的市场状态,那究竟该如何来评估市场的垄断程度呢?围绕这一问题,大量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其中,经济学家勒纳(Lerner)于1934年提出了一个至今仍然十分流行的概念——勒纳指数,即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比例。价格偏离边际成本越多,说明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所能获取的利润空间越大,这种能力被定义为市场力量(Shepherd,1972)。由于边际成本难以被有效观测,因而,如何科学评估企业市场力量的大小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一大批学者从理论、方法、实证分析等多个角度展开了大量研究,从中可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市场力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但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见附录)。

    早期相关研究只涉及下游产品市场上的卖方市场力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上游要素市场上的买方市场力量。Richard和Wen(1980)的研究表明,在外生冲击影响下,美国番茄加工企业同时存在买方和卖方市场力量,这是经济学界较早对买方市场力量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随后,学者们围绕买方市场力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大都表明买方市场力量要比卖方市场力量更大、更显著(见附录)。

    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新兴大国,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尤其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食品工业,很多问题不断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从“谷贱伤农”的传统困境,到“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的价格怪圈,再到植物油、白酒、洋奶粉企业的价格操纵,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食品市场上垄断现象的质疑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国家也开始采取相应的反垄断措施来规范市场秩序。

    事实上,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也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垄断现象,如郝冬梅和王秀清(2003)、朱俊峰(2008)、蔡海龙(2010)的研究均表明中国烟草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司伟(2005)和赵扬(2008)分别估测了中国食糖和植物油加工业的市场力量,结果发现在这两个行业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力量。Dai和Wang(2014)发现中国乳制品行业在原料奶收购和乳制品销售两个环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力量,而且在原料奶收购环节买方市场力量更强。Chen和Yu(2018)的研究表明,中国生猪屠宰产业存在显著的市场力量。但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是行业加总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样本量较少,难以揭示企业之间的差异。

    市场力量的估测仅是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第一步,如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与影响才是重点和难点,也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Färe et al.,2012)。Shepherd(1972)指出,市场力量可能来自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垄断行为,也可能来自企业的技术创新或工艺改良。前者虽然能增加企业的垄断利润,但会损害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后者同样给企业带来了高额利润,但往往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效用,甚至会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因此,科学分析市场力量的形成原因,是判断和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市场力量形成原因的分析寥若晨星,国外相关研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缺少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则还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对市场力量影响的研究比较多,而且以实证研究为主,主题涵盖了市场力量对资源配置效率、价格传递、生产技术、X效率和利润效率等多方面的影响(相关研究综述详见第5章各节的文献回顾部分)。国内也有少数学者分析了市场力量对配置效率的影响(郝冬梅、王秀清,2003;朱俊峰,2008;司伟,2005;赵扬,2008),但对其他方面影响的研究则较为欠缺。

    综合而言,市场力量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客观事实,其强弱因国情、产业特征及时间不同而有差别。中国作为重回世界舞台的新兴大国,在人口数量、国土面积、市场规模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大国优势(李君华、欧阳峣,2016),但在技术与成本效率、创新能力、规模经济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均与各个产业的市场力量密切相关(Shepherd,1972)。因此,关于中国这一新兴大国市场力量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学术界对市场力量的研究非常丰富,但大多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各不相同,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同时,对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十分匮乏,在很多方面(如买方市场力量的估测、市场力量的形成)甚至几乎空白。基于此,本研究拟结合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权威文献,构建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形成与影响。

    之所以选择食品工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食品工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大量财税收入及就业机会,而且其原材料大多来自农业,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食品工业是工业体系中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部门,食品的价格和质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每一天的生活。此外,近年来食品工业备受关注的价格与垄断问题也是本研究立意的重要背景。

    众所周知,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欧盟)很多关于市场力量的研究成果因其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数据、严密的论证,往往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如美国反垄断措施的制定,经常会借鉴学术界的前沿理论和方法,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甚至被聘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或顾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在反垄断实践方面必然会越来越规范,对具体产业中市场力量的实证研究也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2章 理论基础与行业背景

2.1 市场力量的概念

2.2 市场力量的估测方法及其演进

2.3 中国食品工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

第3章 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估测

3.1 模型构建 

3.2 数据说明 

3.3 估计结果及解释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形成

4.1 文献回顾

4.2 模型构建

4.3 数据说明

4.4 结果分析

4.5 市场力量形成的其他决定因素

4.6 小结

第5章 中国食品工业市场力量的影响

5.1 市场力量对价格传递的影响

5.2 市场力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5.3 市场力量对X效率的影响

5.4 市场力量对利润效率的影响

5.5 市场力量对规模报酬和生产率的影响

5.6 市场力量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研究的研究结论

6.2 本研究的政策建议

6.3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缺陷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