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研究
0.00     定价 ¥ 119.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20347389
  • 作      者:
    邓磊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邓磊,男,汉族,1965年生,法学博土,湖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以及“三农”问题研究。出版专著4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科学社会主义》、《江汉论坛》、《社会主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省部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民生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与生计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在具备理论基础、思想渊源、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的条件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理论主题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实践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建设路径、发展动力、价值取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演进表现出民生发展地位逐渐提升、民生发展目标不断升级、民生发展思路渐趋完善、民生建设格局趋向多元、民生建设成就日益扩大的规律,演进过程呈现出人民性、发展性、开放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回归了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研究》:
  (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以民生发展目标、民生建设路径、民生发展动力和民生价值导向为主要框架结构的理论体系。从理论内容的相互关系来看,它体现了全面性与重点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覆盖了经济民生建设、政治民生建设、文化民生建设、社会民生建设、生态民生建设等内容,强大的兼容性和辐射力使民生建设呈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理论框架完整,理论结构合理,涉及领域比较广泛,理论空间十分广阔。同时,在不同发展时期,经济民生始终是民生建设的核心任务和根本任务,而其他的民生内容也有主要与次要之分、重点与非重点之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演进历程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过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演进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体现在理论的接续式创新上,邓小平理论的民生设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生改善政策、科学发展观的民生方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生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演进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其一,四个子系统各自的民生思想产生于具体的历史阶段,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民生实践的发展、社会阶段的升级递进,民生思想的个别理论命题可能会被新的命题所取代,但这并不是后一种民生思想对前一种民生思想的否定,是因为客观事物、社会矛盾以及民生短期任务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民生建设方针政策的着重点和注意力必然有所区别,所以,实际上是一种肯定性的内在传承和环环相扣,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保持严密的演进逻辑和清晰的演进脉络的原因所在。其二,四个子系统中各自的民生思想与整个民生思想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虽然不同子系统的民生思想致力于解决的历史课题存在差异,但是从“什么是民生、怎样解决吃饭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到“怎么样保障和改善民生”,再到“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全面建成小康”,四大民生思想都贯穿着鲜明的理论主题——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都坚守共同的价值立场——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都秉持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都受益共同的依靠力量——全体中国人民。
  (二)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宏观色彩,即从整体、战略、全局出发对民生建设活动进行阐释、规划和指导,从而对民生实践的丰富性存在以全面的理论阐释和反映。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微观色彩,即着眼于个体、细节、局部等层面去研究、规划和指导民生建设活动,相对于丰富的民生实践,理论阐释和反映是部分性的因而也是非彻底性的。作为一种客观性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活动具有丰富多样的存在形态和高度复杂的运行系统。民生建设活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共寓一体,又无时不处于社会主义民生的基本逻辑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又调动着一切社会因素加入“改善人民生活的民生大计”,它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以及变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但又从根本上决定于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存在(民生状况),并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的演进密切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涵盖了民生思想的形成条件、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演进路径与特征、当代价值,前景展望等相互关联的具体指项,民生实践活动则表现为依循相应的民生制度与机制而展开的复杂进程。因此,在异常复杂、多态多质、丰富宏大的民生实践活动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兼顾宏观性与微观性既是给予民生实践正确指导的现实所需,同时也是不断扩展理论视野、规避理论盲点的必然要求。
  ……
展开
目录
导论 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热点问题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概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概念的提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含义
二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缘起
(一)民生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民生建设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
(三)民生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
(四)民生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思想渊源研究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核心内容研究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演进历程研究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主要特征研究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研究的思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生观
(二)思想渊源:中西方民生思想的合理内核
(三)历史依据:苏联社会主义探索中忽视民生的教训
(四)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的积极探索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演进历程
(一)萌芽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国计民生的总体设计
(二)世纪之交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民生建设
(三)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丰富:科学发展观引领民生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化: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民生思考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民生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 民生建设路径:全面协调统筹发展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
(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重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民生建设格局
三 民生发展动力:推进制度建立完善
(一)先富带后富的制度设计为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二)“四个尊重”的制度保障为财富涌流提供源泉
(三)统筹兼顾是民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制度支撑
四 民生价值取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一)改善人民生活的民生利益观
(二)发展人民利益的执政为民理念
(三)以人为本的民生发展观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思想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演进特征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演进的人民性
(一)信仰人民:尊重人的现代主体性精神
(二)演进的人民性之现实表达: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依归与服务人民
(三)演进的人民性之探源:理论根源、意识引领与民主支撑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演进的发展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演进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二)演进的发展性之现实表达:理论演进、主体接替与政策延续
(三)演进的发展性之探源:理论本质、实践依据与制度基础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演进的开放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演进的开放性之现实表达:兼容并包与格局拓展
(三)演进的开放性之探源:思想先导、世界眼光与社会主义民生逻辑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演进的系统性
(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二)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三)演进的系统性之探源:政治定力、顶层设计与网络化治理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演进的科学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蕴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二)演进的科学性之现实表达:理论关联与多重扬弃
(三)演进的科学性之探源:理论灵魂、政治领导力与制度保障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演进的实践性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与民生实践的辩证关系
(二)演进的实践性之现实表达:问题导向与实践担当
(三)演进的实践性之探源:真理标准、实践哲学与政治行动力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回归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二)民生保障体系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制度基石
(三)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二)完善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三)扩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三 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一)不改善人民生活是死路一条
(二)社会主义必须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结语 民生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
一 民生追求永无止境
(一)人对需要的满足没有终点
(二)科技发展为人的需求提供动力
(三)满足人的需求是民生发展的目标
二 改善民生任重道远
(一)民生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民生反映人与人的关系
(三)民生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 民生价值与时俱进
(一)民生价值因条件而变化
(二)民生价值因时代而变化
(三)民生价值因实践而变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