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篇学者随笔,龙与虫并雕
12幅古风彩插,画使文增趣
发千古幽情,觅绝代殊语,听郑张尚芳先生讲述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有趣故事!博客时代(2006~2017)的“大家小文”正式出版!
郑张尚芳(1933—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答,指明真相"。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92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胭脂与焉支》
胭脂作为旧时妇女最习用的化妆品,被视为我国妇女美容品的象征,并被许多女性用作名字,但它却不是汉语,而是可以确证的匈奴语。
这个词据《史记·匈奴列传》,最早的写法应是“焉支”,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西河故事》匈奴歌作“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也写作“燕支、烟肢”,同传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西河旧事》作“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应是以盛产焉支花而得名的山。《史记索隐》又在注同传“阏氏”时引《习凿齿与燕王书》:“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不?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挼取其上英,鲜者作烟肢,妇人将用为颜色。吾少时再三过见烟肢,今日始视红蓝,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史记索隐》中又作支音,不作脂音,此也与《集韵》同。《集韵》支韵章移切:“:
~,面饰。”
红蓝,中医称之红花,晋崔豹《古今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亦谓为红蓝。以染粉为妇人色,谓之燕支粉。”
虽然现在多写作“胭脂”,但古代从上古至《切韵》,支、脂都不同音,支读e韵,脂读i韵,焉支本音antje或entje,支改写作脂tji,自是支脂两韵相混以后的事。《本草纲目》卷十五草部“燕脂”条则说:“产于燕地,故名燕脂,……俗作‘肢,胭支’者并谬也。”这竟是据后来的俗写“望义生义”,反过来否定古写了。又这是全照汉语语义来说的,李时珍不知道它不是汉语,不应依汉语解。晋时习凿齿他们把焉支的原料红花译为汉语“红蓝”,说明是那种花染的粉叫燕支,与燕“脂”也全无关系。
温州话“胭脂”,照字面文读是[i1 tsz1],但口语都说[i1 tsei1],第二字音同“支”不同“脂”。
温州话现在还保持古代支脂之分的活的语言证据。闽语也有不少方言保留“支脂”之别的。
1/ 前言
1/ “支那”真正的来源
6/ 夏后氏之外的另一种夏人
10/ 华夏文明四千年与夏语记录
15/ 历史上的汶川地震与大禹抗灾
18/ 堰塞湖的疏通与古史谜团的疏通
21/ 中华文明古史及史地歌诀
25/ 玉树和舟曲的本义
27/ 郑和为什么叫三保太监?
31/ 王姓为什么这么多?
36/ 赵姓和《赵氏孤儿》
39/ “滥兮抃草滥”“知唐桑艾”和最古译诗
44/ 缅甸国名的来历
47/ 史书中日本为什么叫“倭奴”?
53/ 日皇世系怎比孔子世系长?
57/ “胡”人的原语
60/ 畲话及畲族的迁徙
64/ “塞思黑”“阿其那”不是猪狗
66/ 藏汉语言“一奶同胞”的亲缘关系
70/ 古国名与古音相印证
……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闲谈随笔皆学问,信手写来成文章。炉火纯青谁能敌?垂范后学功德长。
——复旦大学教授 游汝杰
语言文字是国学的根柢,郑张尚芳先生的这本书里廓清了许多传统文化里似是而非的观点,言之有据,持之有故。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王弘治
郑张先生十分开心,说赵元任先生就说过语言是很好玩的,要让大众一起玩,才真正好玩嘛。
——《南腔北调》作者 郑子宁
媒体书评选登:
《胭脂与焉支 郑张尚芳博客选》内容多涉及日常用语或报刊新闻上的语言文字话题,反驳了不少传统文化中的陈说谬见,亦向社会大众普及了语言学知识,堪称大家小书。郑张尚芳先生就像一名出色的语言侦探,为读者在面目呆板的传统文化里寻得一处处通往外部文明的蛛丝马迹,为后学开出了可供探幽穷赜的生面和路径。
——《传统文化世界里的语言侦探》,《北京晚报》,作者:钱冠宇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
在这个流行短视频和朋友圈,连微博都几乎快要过气的时代,博客似乎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被大家抛在脑后了。而郑张尚芳先生却一直坚持更新自己的博客文章,直到2017年底因病被迫停更。我作为这个博客的忠实读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百来篇文字,篇篇都能予人知识、引人思考,如今得见郑张先生的博文结集出版,使得更多的读者有机会一窥语言学的无穷趣味,想来先生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