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用笔尖作战/百年中国记忆·报人系列》:
科学的进步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骄傲。它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享受;同时也给更多的人带来失业、贫困和死亡。当然,这绝不是科学进步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他在考察苏联时得到了解决。
在伦敦考察时,韬奋曾经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听过课,并且在伦敦博物馆和图书馆攻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呈现在他面前的苏联,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验型”的国家。因此,当他同美国学生旅行团从伦敦乘轮船到苏联的列宁格勒时,心情特别愉快。
在五天的横渡北海的航程中,他跟美国的青年学生在一起,看到他们个个愉快活泼、满腔热忱,自己也好像年轻了许多。他们围在甲板上唱《国际歌》时的场景,那种“刚强悲壮”的男声与“柔和婉转”的女声抑扬相和,那种“激昂慷慨”的音调,使他特别感动。他真切地感到《国际歌》“是勉励世界上的被摧残的人们共同起来努力奋斗,解除束缚,积极自救”。
他非常“钦羡”这班青年学生的“活泼的精神和歌唱的兴趣”。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倾向进步的,但也有少数“顽固派”;因此,韬奋也遇到过不愉快的事情。当他们一同到莫斯科暑期大学听课时,就有几个“死硬派”故意挑些中国倒霉的事来问他,诸如“中国究竟何时得到和平?何时有过和平?何以总在你打我,我打你?”“中国革命恐怕绝非短时期内有希望的吧!”等等。作为一个为祖国的民族解放而斗争的人,对于有损祖国尊严的事情特别敏感。他除了据理给以反驳外,深深地感到:“要除此侮辱,还是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努力,自拔于‘受人轻视’的境域”,表现出他一片赤诚的爱国忠心。
在莫斯科听课以后,他参观了苏联南方各地。对苏联的印象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他亲眼看到苏联的党的领导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经济繁荣,人民的积极性很高,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当然,苏联也存在缺点,例如,政府机关存在着官僚主义,物质生活还相当紧张,革命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但是他说:“应当注意的是我们亲眼看见他们很努力地、很迅速地时时在那里减少或铲除缺点。”这说明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是非常辩证的。
经过两年多的考察思考,韬奋看清了“世界大势”,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出路”。他说:“现在的世界,除苏联外,很显然的现象是生产力的进步已和生产工具私有的社会制度不相容。”“要彻底解决这种‘不相容’的问题,只有根本改造束缚这生产力的社会组织,我以为大众福利尽量利用进步生产力的社会组织。”“生产工具必须社会化,即为社会所公有。”很显然,就是要走苏联的道路。他在美国考察时,曾对他的朋友说自己在国内,“只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只要求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强盛”。“游历了苏联之后,觉得社会主义很好。到了英国,觉得资本主义或有些不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