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信马由缰/韩羽集
0.00     定价 ¥ 128.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31096375
  • 作      者:
    韩羽
  • 出 版 社 :
    河北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韩羽集》共六卷,依序为《陈茶新酒》《信马由缰》《东拉西扯》《画里乾坤》《读信札记》《涂涂抹抹》,收录韩羽先生不同时期文学作品649篇,戏画、小品、插图、漫画、书法作品约300幅,是韩羽先生70年艺术创作生涯的精选集。
  《信马由缰/韩羽集》是作者多年来追忆早年生活的文集。
展开
内容介绍
  《信马由缰/韩羽集》是韩羽多年来追忆早年生活的文集,书中的亲人、乡人、友人……各具情态,而七十几年间的岁月沧桑,依着于字里行间,让人莞尔,让人慨叹,让人顿悟。活泼有趣的文章中,一位八旬老者的生平阅历一一展现,读来欲罢不能。
展开
精彩书摘
  《信马由缰/韩羽集》:
  信马由缰
  韩羽,山东聊城人,1931年生。始入私塾念之乎者也,后上学堂读咿呀哼咳。间或与村童割草拾柴,扒瓜摸枣。偶亦逃学,杂人野台戏班,粉墨登场。初中辍学,继之学徒。1948年参加工作,挤进美术队伍,先后从事编辑、创作、教学,混到而今。自感少时荒于嬉戏,羞我“吴下阿蒙”。败子回头,亡羊补牢,听鸡犹思起舞。
  这是我的“流水账”,字数不多,所行所为却也尽都包括进来了。如果以此为纲,倒是颇有许多可以回忆的。信马由缰,不妨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对第一句话,还得哕嗦几句,我的家乡原先叫堂邑县,曾改名武训县,后又撤销了县,划归聊城市,成为聊城市的一个区镇,于是我也就成了“山东聊城人”。
  我们这个老县城有句顺口溜:“堂邑县,破猪圈,砖头瓦块一大片。”这不大好听。也有好听的,堂邑城又叫白雀城。据说建城之始,有一群白雀飞集,是祯祥之兆。纵使白雀,也终是雀。我倒认为颇可自豪的是出了一个要饭叫花子——武训(虽然他老人家也曾一度灰头土脸过)。再有,似乎是在《东周列国志》上看到的,说孙膑、庞涓交兵于堂邑东南。那书上的堂邑如果是我们这个堂邑,我们这堂邑岂不就有了点儿,“文物性”。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沾了迷信的光
  直到现在母亲仍时常提起:我还在不会说话时就咿咿呀呀地爬在场院里画“唱戏的”了。对此,我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我说母亲是少见多怪。因为一个小孩子随地乱画,本是出于本能的一种游戏活动,有何出奇之处?天下事总是那么难以言说。就说这“少见多怪”吧,有的为此倒了霉,也有的为此沾了光。我就沾了这‘‘少见多怪”的光。乡下人无知,凡是遇上不可解的事,都要从迷信上找答案。我就听三姨不止一次地说过:“这孩子画画是天生的,八成是投生时没喝‘迷魂汤’。”越说越神,结果三里五乡的人都知道堂邑东街韩家的小孩儿天生会画画了。这一来,把父亲的心给烘热了。他虽是农民,也懂得“望子成龙”。于是买纸买笔买颜料,下起本钱来。
  提到儿时之事,并非沾沾自喜;反之,既惭且愧。我今已六十有四,岁月蹉跎,竞至一事无成,不能不有“仲永”之叹。我所以又提起“这把不开的壶”,是我忽然悟到我的一生与绘画结缘,竟是始由“迷信”而来,想来岂不有趣?
  黑面条
  城东门外,紧傍着护城河小桥是一间卖烟的小铺。我正在小桥旁。卖烟老汉的孙子捧着一大碗黑高粱凉面条大步跨出门外,顺势蹲在门口,瞅了我一眼,不慌不忙地用筷子将面条、黄瓜、蒜拌来拌去,将面条高高挑起,又瞅我一眼,“呼噜”将面条猛地吞进,嚼得啧啧有声。他以为我在咽唾沫了,或许我真的咽唾沫了,得意起来。又挑起一筷子面条,晃来晃去,瞅来瞅去,冲我挤眉弄眼,又呼地吞了进去。紧嚼几口,“啊”的一声舒出一口长气,像是香极了。大概我又咽唾沫了。他更得意地将那面条拌来拌去。这时我觉得四周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唯有那晃动着的黑面条。
  突然,我的后背挨了一巴掌。一只手将我趔趔趄趄地拽了过去。是二姑。她边走边嚷:“哪里都找不着你,跑到这里看人家吃饭。馋死你,看我告诉你娘去不!”
  姥姥家
  姥姥家堂屋的东里间门,用手一推,就“唉”的一声,像是叹气。我几乎天天都推来推去,它也就唉唉地叹个不停。
  一到半晌午,母鸡就从窗台上的鸡窝里钻出来,扑扇着翅膀跳下地,“咯嗒咯嗒”叫起来。接着东邻家的母鸡也叫起来。还有南邻家的、西邻家的,到处是“咯嗒咯嗒”的声音。这时姥姥就说:“该做饭了。”一会儿,灶屋里冒出了刺鼻的柴烟,在母鸡的“咯嗒咯嗒”的叫声里,又响起了“咕嗒咕嗒”的风箱声。
  我小舅叫庚五,和我年岁一般大。即使玩得最起劲的时候,一看太阳到了晌午,也毅然决然地说:“不玩了。”撇下我一溜风飞跑,跑出胡同,跑向村口。开始我纳闷,后来明白了,他是去牵牛。我看他绕着下地回来的长工不停地求告:“让我牵牵,让我牵牵。”一旦接过缰绳,却又战战兢兢地尽可能地远躲着牛,壮起胆子大声吆喝:“咑,咑,快走!”有时还学着大人腔调骂上一句:“娘的!”
  虽然庚五爱牵牛,可外祖父一个劲地逼他念书。每天早晨,他总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一边含着眼泪,一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日:作新民”。外祖父从来不让我念书,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儿,看着小舅对我羡慕极了的眼光,我充满了优越感,真切地觉得:住姥姥家真好。可是小舅在“作新民”,我却没了玩伴。有时等急了,就冲着堂屋里喊:“姥爷(我家乡对外祖父的叫法),小舅念完了没有?”
  有时也教诗,诗就有意思得多了。比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我就模模糊糊地觉着像姥姥家的小郭庄。
  外祖父,村里人都叫他八先生,据说是个秀才。平常里下地干活儿,一旦三里五乡的村里有了丧事下帖子请他,就换上长衫,给人家当“点主”先生去。他崇信“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小舅,他唯一的继承人,就成了“逼”的对象。有时姥姥埋怨说:“这么点小孩儿,整天逼着他念书,你想逼死他呀!”
  四姨沾了是女孩子的光,没有遭受逼着念书的罪。可没逃脱裹脚的罪。她比我大几岁,都说她长得好看,我却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我最看中的是她的辫子,每逢打架时,我总是想法去拽她的辫子。她对付我,是告状,用现下话说就是“打小报告”,一告一个准。我们却又整天谁也离不开谁,一会儿不见,就要“叫魂”了(到处喊叫之意)。
  ……
展开
目录
信马由缰
沾了迷信的光
黑面条
姥姥家
看戏
听书
露水因缘
父亲
捡粪
报复
祖母的钱
半分利
夜路
醉鬼
猴抢草帽
不得其法之法
总是有法逗人笑
斗鸡
常倌
赵结巴
我的老师
面刺猬
小院
拉车与磕头
老憨七
这个自己言说别个自己
学戏
盼着开城门
去临清
上湾街
掌柜、老客
事事如戏
困兽犹斗
戏园景观
火柴论斤卖
厨师傅
“招牌”小记
田野的雨
苗庄
午间一瞥
唢呐声
感乎中,发乎外
柳姐
二杠奶奶
喊街
二狗娘活得真累
小牛头·苏三·玛丝洛娃
黑牙齿
胡同
五姥姥
尤二姐的死
“回回输给大个子主任”
占个“勇”字
“铁马冰河”
再从临清写起
冬妮
一碗豆浆
一声京胡
圉圉焉,洋洋焉
几位老哥儿,小哥儿
碧霞宫庙会
遛河沿
写标语
都想掩面而过
电话
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来
将两字颠倒了个个儿
鸡毛蒜皮
煮羊杂碎
大开眼界
一个“未”字
城头怀古
坐汽车,出远门
临清人看邯郸
分配到文工团
“饱食黄粱追梦去”
报到的当晚
拉幕
“打成一片”
强打鸭子上架
一张照片
种棉花
忘年交
过街楼与南门里
“此亦飞之至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