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立梅的阅读课》(全三册)精选中考热点作家丁立梅老师160余篇经典散文。温暖、干净、清澈,如粒粒冬阳,又似初雪晨露。在一花一草中,在一烟一火里,她让寻常的日子,渗透出无限的欢喜。孩子们阅读她的文章,能触摸到生命里美的质地,从而学会自信、珍惜、感恩、尊重和热爱。
2.《丁立梅的阅读课》(全三册)有上百篇文章曾经被设计为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书中文章连续14年被超过30个省市选作中考试题。
3.特别邀请高级语文教师根据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重新分类,总结出实用、有效的方法,结合具体文本给予针对性极强的指导,可以唤起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彻底攻克阅读难关。
4.全彩珍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著名设计师门乃婷匠心设计,全彩装帧,四色珍藏,让孩子体味阅读文字之外的美好。
是光,是暖,是邂逅,是重逢……阅读,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套献给中学生的阅读课:精选了著名作家丁立梅160余篇经典散文。其中有上百篇文章曾经被设计为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材料,书中文章连续14年被超过30个省市选作中考试题。特别邀请高级语文教师根据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重新分类,总结出实用、有效的方法,给予针对性极强的指导,旨在唤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攻克阅读理解这一难关。
这是一套丰盈孩子们心灵的文学书:丁老师的散文温暖、干净、清澈,如粒粒冬阳,又似初雪晨露。在一花一草中,在一烟一火里,她让寻常的日子,渗透出无限的欢喜。孩子们通过阅读她的文章,能够触摸到生命的美的质地,从而学会自信、珍惜、感恩、尊重和热爱。
【阅读有道】
甘做那一条水草
徐志摩先生在《再别康桥》中无限诗意地写道: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康河实在太美,实在太富有诗情画意,实在太具有魅惑。于是徐志摩先生宁愿忘却自己,情不能已地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先生似乎认为只有做这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才能去领略、去感受、去欣赏这康河的一切如诗如画。
徐志摩先生欣赏康河如此,我们阅读亦如此。
作家用心为我们描画了美丽的画卷,为我们展现了这人世间的纯真、至善、大美,我们阅读时,也要用心去体味、去感受这生活中的“纯真、至善、大美”。
《掌心化雪》为我们展示了爱的图画,语文老师为了帮助“风雨飘摇”中的学生,满是爱心的设计了一次景物描写竞赛的写作比赛,“堂而皇之”“光明正大”地帮助了“她”,让她“心中某个角落的雪,悄悄地融化了”;她大学毕业后传承了这份爱,送给福利院孩子各种奖品,给孩子们送去了温暖。阅读这样的文章,要“甘做一条水草”去感受康河的柔波——把自己带入文中,去感受老师和“她”的心灵之美——他们的善举不是施舍,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
不仅如此,丁立梅老师的散文除了有情感的温度,还有语言的温度,面对“掌心化雪”“春暖花开”这样令人心暖的文字,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自己置身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境,设想自己手捧晶莹剔透的雪花,任雪在掌中渐渐融化,一滴一滴清澈的水,从掌中滑落,精灵一般,落在地上,融入泥土,最后滋润了土地,唤醒了春天,催开了花朵,芬芳了这个世界。
阅读,不是一个人漠然地面对着一本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个生命用满腔的热爱在感受另一个生命用爱写成的文字,如同那一条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感受那金柳、那艳影。如此,阅读者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阅读者的生命也就渐渐丰盈起来,温润起来。
【经典赏析】
笔缘
我是被他店里的古朴吸引住的。
店门口,青花蓝布之上,悬一支特大号的毛笔。笔杆是用青花瓷做的。谁舍得用这笔来写字啊,得收着藏着才是。
这是边陲古镇。一街的鼎沸之中,它仿佛一座小岛,安静得不像话。
我也才从那大红大绿的热闹中走过来。看见这店,身旁的大红大绿全都走远了,喧闹声响也都走远了,人自觉静了。
怎么能不静?看他,静静的一个人,像支悬在墙上的狼毫。白衬衫,褐色皮围裙,戴一顶卡其帆布帽,安坐于店堂口,手握镊子,膝上摊一堆说不上是什么动物的毛,一根一根地拣。他每拣一根,都要对着光亮处仔细看一下,分辨出毛的成色、锋颖、粗细、直顺等等。复低头,再拣。这样的动作,他不厌其烦地做,一做十五年。
店堂狭窄,只容一人过。两边墙壁上,悬着字画。笔架上,各色各样的毛笔,或插着,或悬着,或躺着。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总有成百上千支吧。这些,全都出自他的手。一根毛一根毛地挑出来,然后,浸泡于水中,用牛角梳慢慢梳理,去绒、齐材子、垫胎、分头、做披毛,再结扎成毫。他说,做成一支毛笔,要一百二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
从前他不是做笔的。他父亲是。他父亲的父亲也是。算是祖传了。父亲做笔,名声很大,方圆几百里,都叫得响。有个顶有名的书法家,专程跑上几百里,来买他父亲做的笔,一买几十年。书法家说,不是他父亲做的笔,那字,就不成字了,总也写不出那种味道来。
父亲临终前,难咽气,说断了祖宗手艺。他当时在一家机械厂任职,还是个副厂长呢,多少人羡慕着啊。可是,为了让父亲能闭上眼睛上路,他选择了辞职,拿起镊子和牛角梳。
这一做,就放不下了。说是热爱,莫若说是习惯了吧。每天早上醒来,他总要摸摸镊子和牛角梳,再把室内所有的笔,都数望一遍,才安心。这种感情,不能笼统地说成执着或是热爱。它是什么呢?就好比你饿了要吃饭,你渴了要喝水,你打个喷嚏会流眼泪,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哎呀,说不清啦,最后他这么说。
他辗转过不少地方,带着他的手艺。我这卖的不是笔,卖的是懂得,他强调。现在,能静下心来写字画画的人少,懂得欣赏这种手工艺的行家,更少了。他来到这边陲小镇,一年四季观光客不少,也总能碰上一两个懂笔的知己。所以,他住了下来。有个安徽的书法家,跟他订制了十万块钱一支的羊毫。那得在上万只羊身上,挑出顶级的毛,没有任何杂质,长短色泽粗细都一样。他为做这支羊毫,花费了大半年时间。
遇到懂它的人,值!他笑了。房租却越来越贵,原来的店铺有两大间呢,宽敞明亮的,好着呢。现在只剩下这么一小间了,他说。
他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念初中了。孩子却对做笔没兴趣,有时放学回来,他让他们帮着拣拣毛,他们却弄得乱七八糟的。坐不住哇。做这个,得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寂寞。
他姓章,叫章京平。江西人。他在他做的每支笔上,都刻上了他的名字。
我不懂笔。但我还是问他买了两支,八十块钱一支。笔杆上镶了一圈青花瓷,很典雅。我带回来,插在书房的笔筒中,外面的桂花或是梅花,开得正好的时候,我会掐一两枝回家,和这两支毛笔插在一起。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仿佛在春天的原野上漫步。随便翻开哪一页,眼前总有露珠在草叶上滚动。作者的笔摇曳生姿,充满灵气而又藏有慧心,勾画出的是一幅幅生气淋漓的人生画面。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似乎都有着生命,那清新和活泼让你忍不住发出赞叹。不变的便是那一朵阳光,从这个标题跳到那个标题,照得人心头暖暖的,身边亮亮的。
——郝铭鉴著名语言学家、编辑学家,《咬文嚼字》《编辑学刊》主编
梅子是美丽的阳光使者,照亮了唤醒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那样的温情脉脉;一逗一点,一字一句,都是那样的诗意盎然。读梅子的文,跟着一朵阳光走,你会发现:我,原来可以活得更有价值;我的文章,原来也可以写得更加精彩。
——陆志平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专家,研究员,语文特级教师
在丁立梅的文字中,我们总是感到生活的从容与淡定,平和与温暖。那些生活的细节在她笔下汇成一股股暖流,流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一阵阵香气散发出来,蜂蝶也来了,美丽地舞着,使我们感受到平凡的生活中那些诗意的美。我们的眼睛因为读多了这样的文字而日益清亮,我们的心因为经常受到这些文字的清洗而日益明朗。
——康哲峰《汉语言文学研究》
她(丁立梅)的文字优美、洁净,适合你在薄暮的黄昏,或微凉的夜晚阅读。她一直坚信有这样一幢房子,以文字盖顶,用音乐作墙。房前植一株梅,细雨如丝。
——孙秀云、迟丹《阅读与鉴赏》
和着音乐,嚼着文字,慢慢地随着流光在剪影——确切地说:是梅子用画笔勾勒着。花与人,落霞与枫叶,诗和远方的相互辉映!甚美,心向往之……
——若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