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我们出发的年代:感恩四十年征文集萃
0.00     定价 ¥ 30.00
太仓市图书馆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56510207
  • 出 版 社 :
    杭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四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从“富”到“强”的转变,实现了从“赶上时代”的伟大跨越。习近平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7年9月3日)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伟大时代的见证者,纷繁的杭州记忆为我们打开了时间的万花筒,回顾往昔,我们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更会明确明天要走的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和我们相遇,在四十年的跨度里,为什么城市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答案不言而喻。一个地方的种种改变,从微观上去看,是一个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改变;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它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而这个改变,正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
  细节见证历史,当我们去收集时间中的浮光掠影时,我们始终站在这片土地之上,它的蜕变是一种走来,一种和我们休戚与共的呼吸。沧桑巨变,在四十年的流水时间里,我们也许不曾察觉,但当真正回望之际,我们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寓意。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出发的年代:感恩四十年征文集萃》:
  我童年的时候,每逢冬季严寒,溪岸水涧草上,便挂起细小的冰珠,旭日初升时,薄雾散去,农人在鸟鸣声中醒来。竹林,山风,溪水穿流。童话一般的山村,静谧之间,清寒之间,那一间间小屋,那熊熊燃烧的煏笼里的火光,却总给予我们温暖。
  小村安静,记忆里,冬日夜临睡前,母亲总是许以我们承诺:明天我早点去熔笼撬火。第二天,我们家便有热腾腾的火熄,烘缸放在灶间,我们拎起火熄,先把手烘暖了再洗脸,我们抬起脚,先把棉鞋的底烫热了再撕纸。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大同村出来的人,无论身处何方,对于那一张薄薄的纸,却成为最难割舍的乡情。
  小小的大同村区域面积12.5平方公里,竹林滴翠,溪水潺潺。曾经有江北的人这样形容山里人的生活:山里山,湾里湾,毛竹筇头当夜饭。意思是说,在那个山湾里,那些生活在双溪岸边的人,都是做纸的,用毛竹做纸换饭吃。
  2007年,位于双溪山里的三个村朱家门口、兆吉坞、庄家坞,合并为一个大村——大同村。大同村几代人都以削竹做纸为生;是富阳七个传统造纸文化村之一。
  光绪《富阳县志》记载:“邑人率造纸为业,老少勤作,昼夜不休。”各地槽户名纸竞出,纸业产销兴旺。富阳竹纸一项每年可博六七十万金,草纸一项每年可博三四十万金。
  据1993年修《富阳县志》记载,民国元年(1912),富阳土纸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产值占全省手工造纸额的44%。富阳历代以来制造土纸,1928年后仍生产的有元书纸、毛边纸、京放纸等。
  还记得我上小学时,雨雪天不用割草,我们就到隔壁家去听故事,隔壁大伯伯一边用帘床捞纸,一边给我们讲故事。等他把帘床从水中提起,水流从纸帘间滴滴答答掉落纸槽,我们总是要屏住呼吸,听他说出一句:“头场时光……”
  我们走在路上,总能听到远远近近传来的“笃——哒,笃——哒”的声音,走近了看,一个或两个劳力在踩脚碓。船形的料槽上,长长的石条,扎扎实实绑着一方瘦长的石块,利用杠杆的支撑,一脚下去,松开,石块击打在竹料上。周而复始,那些竹料慢慢地捣碎了。据《天工开物》记载,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主要有“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人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等。
  一枚嫩芽,沉睡于泥土,在春天的雷声里苏醒,破土而出。一株笋,成长为一棵竹,在造纸人的深情期盼里,经过整整十个月的孕育,以一张元书纸的生命形态重新与世人见面。“纸寿千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代一代的匠人,在竹林间流下汗水,他们用一双勤劳的手,一颗坚韧的心,延续着自然界另一种生命——竹纸。
  新中国成立初期,富阳生产的土纸品种有45种之多。20世纪80年代,富阳土纸品种减少至20余种。
  1990年以后,手工竹纸逐渐萎缩,但一个新的品种在大同村诞生了。据2009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记载,1990年,富阳宣纸以其品种和价格的优势,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成为文化纸市场一匹黑马。因纸张色白光滑,拉力强,厚薄均匀,一度成为国内书画界人士创作必备用纸。
  ……
展开
目录
四十年的荣光,见证一个大时代的美丽
双溪岸边/方格子
80后网络作家看改革开放/牛凳
为新西湖抒写新篇章/卢文丽
大山里走出的中国梦/朱晓军
钱塘江上的桥:从崛起迈向盛世/孙侃
1978年,我们出发的年代/孙昌建
月上龙坞/苏沧桑
年轻的城/陆春祥
投稿演进史/陈博君
改革开放四十年让中国置顶世界之林/管平潮
阿法的地是块闪亮的锦/马毓敏
带着母亲去北京/方敏敏
杭城“110”的变迁/艾璞
我的“杭漂”生涯/古兰月
布鞋走天下/叶信孚
骑驴去看杭州人/付振双
进化中的村庄/半文
西湖就是老年人的嫡亲娘家/朱小琪
改革开放,能赶上这一天真好/朱祥林
四十年如歌“税月”/刘寿亮
忆红雷/许志华
从手抄本到藏书两千/李阳波
程老师的高智能生活/何贤寿
1985年,我用稿费买了第一台彩电/沈炎
上班路上/张慧迪
杭州过年/阿强
被重新定义的手机/陈超
点点鼠标种种地/陈于晓
感谢改革开放/陈文晶
杭州,未来已来/陈红威
老程的画家梦/陈利生
小城变化多/范荣鹏
千年运河新韵律/依然月牙
草舍-平房一楼房一公寓楼/周友潮
那位老人四十年前画下的圈,成就了中国四十年后的今天/周佳骏
好日子才刚刚“头挡”起步/庞培华
吆喝声中见巨变/赵越超
我与湘湖/俞梁波
天堑变通途/姚坚定
雨中漫步东山弄/袁长渭
徒步行走十条河,喜见杭城起巨变/袁加勇
我的四十年,幸运之神是眷顾的/黄维
一个人与一个专业的四十年/龚玉和
镜头里的杭城四十年/章胜贤
馋嘴猫眼里的新时代/蒋珏
千岛湖,农耕时代的山水/詹黎平
故乡的街道/褚永荣
我的戏单,见证杭州舞台四十年/潘欢儿
路,通向外婆的娘家/戴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