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界岸人家2:一个中国村庄的个体生命史
0.00     定价 ¥ 68.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214225955
  • 作      者:
    黄健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收藏
作者简介

黄健,江苏省张家港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曾任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江苏省政府、省委研究室主任。著有多部农村题材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全书共三十四篇,汇集了19个家庭38位村民的生命故事,均采自村民口述。通过三十多位村民的人生际遇,还原了社会变革中农民个体的生命旅程,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普通村庄的社会变迁,素描出中国农村百年的历史缩影。文稿口述者均以化名出现,真实地名也被隐去。

展开
精彩书摘
  《界岸人家2:一个中国村庄的个体生命史》:
  口述:陆明清
  时间:2014年9月23日下午
  地点:传达室
  陆明清,男,1950年生,农民,个体运输户,乡政府门卫。
  秋日。江南小镇。传达室。下着雨,不紧,不慢,不停。门口不时有人经过,汽车不客气地鸣着喇叭。
  陆明清是第一个口述对象。他个子不高,长得结实,背有些驼,挑过重担的农民大多这样。听父亲说,明清在乡政府当门卫,过去一看,正在值班!
  好几年没见,他略感意外,却并不生分。两人打过招呼,点根烟,倒上茶,坐下来,手机录音。每隔十几分钟,就有来人打断我们的交谈,明清在叙述与办事之间干练地切换,稍显夸张的语言,风趣幽默的风格,跟年轻时没有两样。
  第一次访谈就这样开始了……
  关于现在队里人家的情况,从东往西,我给你一家一家说。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过生产队,大概情况还是清楚的。
  先说最东面苏家。苏友发得癌症,早死了。他死后老婆改嫁,嫁到城里,有结婚证,户口在队里,不过很少回来,快80岁了。大福还做木匠,娘子(妻子,作者注,下同)退休,市区打零工。小福也是木匠,娘子在纱厂做,快退休了。大福在县城买房住,小福在镇上买房住。队里老房子出租,最近收回来,顶上漏了,要修。
  两家都有自留田,平时不回来,不知给谁种的。他们的户口在队里。二十多年前,公社里可以买城镇户口,一个户口5000块。我呢,只是听说,没有钱,买不起,连想都不想。
  为什么买户口?
  明清嗓音明显高了起来,“买了户口可以不交田亩税,为的是逃避‘三上缴’(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
  队里十几个人买户口,大福家就他没买,留个落脚点。那个时候哪想到现在这样的形势?你想想,种田不但不要交税,反过来政府倒贴钱给你!一些头脑尖锐的人,一看有好处,就想再把户口迁回来。在队里种田的人有意见,为了这事闹矛盾,吵起来。
  队长说,原来要“三上缴”时你们迁走,现在看见有补贴了,再回来分田,要想回来,先把迁出去几年别人交的“三上缴”补回来。再后来,说是上头有文件,只要参加过第一轮农田承包,有绿本本的,都可以参与二次分田。到底怎样,我们老百姓也搞不清楚。
  接下来是陶官宝家。他抗美援朝时候当志愿军,没到前线去,当了3年公安兵。现在80多岁,政府有生活补贴,估计每月超过1500元。他自己从来不说发多少钱的,别人问他,光说没多少没多少。四个女儿都出嫁了。
  儿子今年40多岁,原来厂里上班,后来生病在家,糖尿病,好像蛮严重的。企业帮助交社保,自己吃低保,陶官宝女婿当过大队书记,帮他搞的。儿子离过婚,孙女20岁,上职业中学。
  生产队的时候,陶官宝家子女多,困难户。分田后老婆搞迷信,当“大仙”,忙得很,场上车停满,看仙的人排长队,像开社员大会一样。他家的楼房就是那时造的,后来生意冷清了。那年小年夜,晚上她出来不知做什么,“啪”的一跤,摔死了,可能是高血压。
  过来是钱良才家,老农民。分田后良才买拖拉机买汽车,搞个体运输,60岁后不做了,到环卫所运垃圾,当队长、片队长,镇上买了房子,苦是真苦,也能吃苦。
  他儿子是大学生,开始在刀具厂,后来跟老板到外地做,平时不大见得到。一个孙女,县城上小学;一个孙子,还小,二胎。条件好,有出息啊。良才弟弟原来昆明做裁衣,生意冷清不做了,回来跟妹婿做木匠。弟媳在企业做饭,一个女儿嫁苏州,没在外面买房子。
  接下来,是我哥哥家。他原来玻璃厂当花工,年纪大了,退休在家,千把块钱一个月,身体不大好。嫂嫂买了社保,1500元一个月,吃用不愁,还要做,看不穿。两个侄儿,小的招出去(结婚男到女家)。大的做木匠,侄媳退休了。侄孙在锅炉厂上班,镇上买了房子,人住镇上,户口在村里。
  “镇上买了房子,又住在那里,为什么户口不迁到镇上?”我插话。
  ……
展开
目录
一 陆明清老农民不再种田了
年轻人大多进城了
二 李永根想起过去就难过说什么呢
说不下去啊
三 徐小英人生下来就是干活的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四 李贵才世界上差点没我这个人
辛苦一世也算苦出头
五 李兴兴自从大学没考上有点认命
各方面想开了
六 李武当初只想带张身份证出门闯
现在觉得就近上班稳当点好
七 李宝贤“文化大革命”我看不惯
这个派那个派我都不参加
八 李贵贤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吃苦精神
没这个不行
九 周庆先我教了一辈子书
反正跟着形势走
十 周仁田集体集体集体的事谁来操心?
种这点田哪养得活这么多人!
十一 周仕先父亲开酒行买地
儿子们分道扬镳
十二 周仁惠后半世全靠邓小平
否则老早死在手艺上
十三 周仁健都是老天派好的没办法
手头也有几个钱不发愁
十四 周仁宏要讲苦我们这班人最苦
我们算是赶上一个末班车
十五 周仁兴1996年当热电厂长
2012年打报告辞职
十六 周成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好好上班工作为主
十七 钱尔堂大队会计一直当了几十年
我们这班人想想最伤心
十八 钱良才分田后我行当做过不少
没想到过上这种好日脚
十九 郑水凤想想过去真正苦有的
现在不生病样样称心
二十 钱贵贤我们真正吃到苦头的
下一代人根本不理解
二十一 钱磊磊现在跟以前不一样
将来要花多少钱啊
二十二 陆明生如果不离婚生活要好得多
做个体户几十年没余多少钱
二十三 陆达华父母离婚都只怪当时的形势
否则我不一定现在这个样子
二十四 陆明兴儿子与几个人一起创业
我们老两口就是自顾自
二十五 赵秀玉母亲一门心思望拆迁
陆达忠儿子没有很好挣到钱
陆瑶瑶
二十六 赵顺荣九死一生锦州逃回家
刘小妹借钱无门到死不忘记
二十七 赵春华从小知道要靠自己的本领吃饭
我的追求是想把医院搞得更好
二十八 赵长兴要说那时真有点不讲理
上共大找对象一言难尽
二十九 陶官宝自己五十年代参军当上公安兵
老婆八十年代当大仙为人治病
三十 苏大福当年我们没有说话的权利
徐雪英现在能弄到这样心满意足
三十一 夏任林做道士参加地下党
当教师差点成右派
三十二 刘琴一步一步积累经验
踏踏实实把事做好
三十三 夏建“文革”打破了我的大学梦
恢复高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三十四 夏仲从小电工到首席科学家
也算是实现了自我价值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