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
0.00     定价 ¥ 75.00
太仓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2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太仓市范围内
  • ISBN:
    9787530219652
  • 出 版 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70年来,几代作家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秉承中国文学深厚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为人民、为社会贡献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浸润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特编辑出版大型文学丛书。检视70年以来的经典文学作品,汇集成卷,既是为中国当代文学的70年立一历史存照,也便于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从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不忘本来、继往开来,传承当代文学的精神和理想,以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对文学的虔诚之心,潜心精品创作,使文学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展开
作者简介

      白烨,陕西黄陵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术专长为作家作品评论与宏观走向考察。自80年代初期以来,在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评论方面,撰著了300多万字的理论批评文章,出版了《文学观念的新变》《文学新潮与文学新人》《文学论争二十年》《赏雅鉴俗集》《批评的风采》《观潮手记》《热读与时评》《演变与挑战》《边看边说》《新实力与新活力——我看“80后”》《文坛新观察》等十余部文学理论评论著作;另主编有“中国文坛纪事”(1999年—2017年)、“中国文情报告”(2003年—2017年)等多种文学选本和年度文学现状概观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为展现我国70年来文学事业的光辉成就,回顾我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道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特编辑出版大型文学丛书,按文学体裁分为8种12卷,分别为“中篇小说卷”(3卷本)“短篇小说卷”(2卷本)“报告文学卷”(2卷本)“散文卷”“诗歌卷”“儿童文学卷”“戏剧卷”“文学评论卷”。“文学评论卷”由文学评论家白烨主编。编选工作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从当代文学评论发展的实际出发,兼顾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地区(包括港澳台)和不同作家的作品,遴选出的均是经过时代淬炼与读者检验、兼具经典性和文献性的文学佳作,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了70年来文学评论发展的风貌,呈现出了这一文学体裁在艺术上的高峰走线。

展开
精彩书摘

与创作同声息与时代共脉搏——文学评论七十年概说

白烨

当代文学评论或文学批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重要一翼。作为整体文学事业的重要构成,文学评论在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中,砥砺奋进,破浪前行,所起的作用不可或缺,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若果说七十年的共和国文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雄浑史诗的话,那么,文学评论一定是其中最为动人的精彩华章。

文学评论立足于文学,作用于文学,又对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辐射和深远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9页,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七十年的文学评论,实际上就是依循着这样一个前进方向和基本路径,在为新的文学创作摇旗呐喊,为各类佳作力构拍手叫好的同时,还以植根于生活、紧贴着时代的敏锐嗅觉和灵动感觉,推动着不同阶段的文学创作向前跃进,引领着不同时期文学阅读与文学消费不断提升,并在这一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建构与学科建设的长足发展。

文学评论的七十年,走过了曲折而坎坷的历程,取得了十分丰盈的理论批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值得汲取的教训。对七十年的文学评论的大致历程与基本经验,予以概要的梳理和扼要的描述,对于我们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无疑很有必要,也颇具意义。

一历程概述

共和国文学七十年,可以分成几个大的阶段来看。比如,“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时期,等等。文学评论与此相适应,也可分为这样几个大的时期来观察。总的来看,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一样,在七十年间呈现出了不同时期的繁荣与发展,但具体到不同时期,又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学风景,从而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浓重身影。

1.坎坷中的探求

从1949年到1966年,被人们习称为“十七年”时期。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始起步的重要时期,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着手建设的重要时期。但“由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的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两个历史问题决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历史的回顾》第94页,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0月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重要部分的文学领域,在这样一个总的环境氛围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在文艺政策的“时放时收”,文艺风向的“时紧时松”中,既遭遇了种种坎坷与曲折,又在艰难的探索中奋勉前行。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看,十七年间这一领域所关注的问题与取得的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由一些作品来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以及对主要的作家作品进行跟踪评论两个大的方面。

发生于1951年间的对萧也牧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讨论,是建国后最先由作品评论引起的问题讨论,其中心主题是如何更好地描写小说人物。《我们夫妇之间》描写了来自解放区的李克与张英两夫妇进城之后发生的某些情感变化,因作品并没有在描写中凸显作者的臧否态度,引起了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这一讨论得出的倾向性的意见,是萧也牧的小说写作流露了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与取向,这种由创作问题联系到政治倾向的做法,也对此后的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发生了或显或隐的影响。如在此后,相继发生的有关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的争鸣,聚焦于“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和描写“中间人物”问题;有关杨沫的《青春之歌》的讨论,集中于人物描写与“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问题,等等。这些作品评论与问题讨论,都体现了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主导下,文学评论在作品评论和看待创作上的基本走向。

1956年9月,王蒙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随即引起讨论与争鸣。作品中的林震和刘世吾两个人物形象,也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场讨论最终并未能形成“一边倒”的局面,这跟与此同时在文学理论界开展的“现实主义深化”的讨论有一定的关系。之后的1962年,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在会上提出“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一些评论文章结合赵树理、柳青的创作,来论说反映生活的“复杂性”的必要。但后来逐渐出现否定性的意见,认为这是用“中间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改造文艺的精神面貌;用体现“现实主义深化”的写作,来“暴露社会主义的阴暗面”。不同意见的争论,最终总会得出一个政治性的结论,使有意义的讨论戛然而止。这是“十七年”文学评论中最为常见,也最令人遗憾的现象。

“十七年”中的文学评论,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下,时常受到各种各样力量的制约,但在作家作品的评论方面,还是尽其所能地取得了不小的收获,赢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这主要表现于对新人新作的推介和精品力作的品评两个方面。

建国之后的50年代,一批文学新人在文学创作中不断露头,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当时的评论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的推介。如北京地区的刘绍棠、王蒙、浩然等,他们发表第一篇作品就受到评论界的重视,并有持续性的评论予以推介。刘绍棠在上中学时写出了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得到当时的老作家沙汀和在文学报刊任职的邵荃麟、柳青等人的关心与帮助,使他在激励中又写出了《运河的浆声》等作品。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发表后,李长之、唐挚、李希凡等先后撰文予以首肯,因评论中的肯定性意见居多,作品也因而避免了在争鸣中被彻底否定的命运。

“十七年”的文学评论,更为突出的成就,是对当时蜂拥而来的长篇小说的持续评说与热情推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一些作品走向“经典化”。“十七年”间被人们所习称的“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保青山林”(《保卫延安》《青春之歌》《山乡巨变》《林海雪原》),在作品发表之后,都有重要的评论家的重头评论予以评说。如冯雪峰、胡采评论《保卫延安》,茅盾、何其芳评论《青春之歌》,李希凡、刘金评论《红日》,罗荪、晓立评论《红岩》,冯牧、胡采、严家炎评论《创业史》,胡苏、冯健男评论《红旗谱》,侯金镜、朱寨评论《林海雪原》,黄秋耘评论《山乡巨变》,范之麟评论《艳阳天》等。这些评论或由人物形象塑造入手,或由故事反映的生活与情绪立足,就所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上具有的特色和达到的成就,予以了细致的论析与充分的解读,使得这些作品的意义与作家的创作的优长,一并被揭示出来,对于作家提升创作和读者理解作品,也给予了积极的推导和有力的促动。这些作品多数已经成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经典性作品,文学评论的积极评介与有力读解,在这其中显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十七年”之后,文学领域同社会生活一样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两个历史问题决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历史的回顾》第102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除去“革命样板戏”之外,文艺生活一片萧条,也没有正常的文学评论。可以说,当代文学评论在这一时期,不仅不能正常进行,而且安全被遏止,这是评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2.开放中的拓进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意味着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结束。1978年11月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开放的正式开始。社会生活的这种历史性变化,使文学事业展开了新的图景,使文学评论也开启了新的征程。

文学进入新时期之后,最紧迫的任务是在理论思想上正本清源,对被“四人帮”一伙彻底搞乱的文艺思想进行拨乱反正。同时,对于那些勇于直面现实的文学创作,予以积极支持和热情鼓呼。这一时期,在改革开放时代春风的鼓荡下,文学也被置于一个不断开放的环境与氛围,文学与社会生活密切互动,与文化思潮相互连通,这使文学评论有了更多可以汲取的营养,可以吸纳的能量,从而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表现出强劲的战斗力,起到了为新的文学创作保驾护航,为新的艺术探求鼓劲加油的重要作用。

1977年到1978年间,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揭露极左思潮对人的身心的深重伤害作品相继问世,陈荒煤、冯牧、朱寨等评论家还在人们犹疑不决时,就坚定地指出:“《伤痕》也触动了文艺创作的伤痕。”“回顾创伤,展示创伤,目的是为了愈合创伤,走向新的征途”(《冯牧文学评论选》第59页)。当时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年评论家,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如唐达成、谢永旺、阎纲、刘锡诚、顾骧、张炯、谢冕、潘旭澜、陈丹晨、缪俊杰、张韧、蔡葵、何镇邦、何西来等。他们或者就某些作家(如王蒙、张贤亮、蒋子龙等)的小说新作及时予以肯定性评价,或者就某些文学体式的新变化进行深入的论说(如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精到地论评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归来者文学”等新的创作倾向,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探索奋勇向前。

80年代中期,文学理论界相继开展了“文学主体性”和“新观念、新方法”等的讨论,一些敏感的评论家受到启发,把“主体性”的理论思想引入文学批评实践,使从主体性角度评论作品成为一时的风尚,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是雷达。雷达由主体意识觉醒的角度,对莫言、乔良等人的新历史小说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作出了“灵性激活历史”的重要结论。由这一角度的继续深入,他还对新时期文学主潮作出了“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的判定。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曾镇南,则表现于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在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他的文学评论,从选取对象到阐发观点,都本着严谨现实主义的文学尺度,或揄扬其成就,或指出其不足,个中也体现出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领悟与坚守。

新时期的文学评论,因为一头与此起彼伏的文学理论探讨相连接,一头与活跃的文学创作相联系,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姿态多样与样态多元的丰繁状态。因批评的资源借鉴与理论依托的不尽相同,偏于文学思潮的评论有之,偏于新观念新方法的评论有之,偏于文本细读的评论有之,偏于传统美学的评论有之,这使80年代的文学评论,坚定地超越了单一的社会学评论,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而在人才与队伍建设方面,因一大批青年评论家的不断涌现和相继崛起,这一时期的评论队伍前所少有地呈现出老中青有机衔接,几代人同心协力的繁盛局面,这无疑是文学评论在评论实践中收获到的最为重要的成果。

进入90年代,文学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文学写作的个人化、出版运作的商业化,阅读取向的通俗化等前所少有的现象,这使文学评论面临了新的问题,遇到了新的挑战。这一时期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展的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实际上是理论批评界面对文化文学现状的变化的理论寻思,以及对理论批评的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

文学创作在90年代渐渐显现出长篇小说的长足崛起与个人化写作的异军突起的基本倾向。文学评论在这一时期也把注意力转向长篇小说创作的观察与评论。从90年代前期的“陕军东征”等现象,到后来对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等重要作品的评论,都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动作用。而在个人化创作倾向的关注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对“新生代作家”、“70年代写作”的分析与评论。这些评论有肯定,又有批评,入情入理的评论有助于理解这些文学新人的得失所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一代文学评论家在研读新的文学现象,解读新人创作方面的意识的增强与能力的增进。

3.多样化的发展

文学进入新世纪,虽然是上个世纪90时代文学的自然延伸,但却日益带有属于新世纪的社会与文化的诸多时代症候。从新世纪文学步入第五个年头开始,人们开始研究“新世纪文学”的概念与内涵,特征与意义等。总的来看,市场化、都市化、网络化、多元化、非精英化等五大元素的相互交织,构成了新世纪文学的基本样貌。这样的一个复杂的文学形态,给文学评论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文学评论在应对这样的从价值观念到文学形态都充分多元化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实现了自身的多样化发展。概要地来看,这主要表现为文学评论的四种基本形态的逐步形成和成为常态。

其一,以热读与时评为特征的评论。

热读与时评,是指阅读与评论的及时和快捷。文学创作中,不断有新人新作涌现出来,这些作品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具有着怎样的特点,以及蕴含了什么样的倾向,这些都需要评论家在阅读之后及时地作出判断和准确地予以评论。这既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所需要,也为“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所需要。新世纪以来,“70年代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断进取,“80后”、“90后”作家的崭露头角,都与这种“热读与时评”式的评论的发现与评介关系甚大。现在每年约有数以万计的长篇小说出版面世,“热读与时评”式的评论,或推评新作,或综述倾向,在持续性的跟踪阅读中“边看边说”,把那些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遴选出来,并以有识有见的评论让这些作品显豁出来,起到推介力作和导引阅读的重要作用。因为这种评论与文学创作保持了密切互动,与文学阅读建立起一定的关联,在整体的文学评论中,一直扮演着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其二,以文学史眼光和尺度为特色的评论。

在文学评论界,有为数不少的人在高校系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长期以来的文学史研究与教学,使这些学者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学史角度的评论。一般说来,文学史眼光与角度的评论,并不追求阅读的及时,评论的快捷,而是会着意选取那些沉淀过一个时期的作品,瞄准那些重量级的作家,以文学史为坐标,来品评作品和衡估作家。这种评论看似相对滞后,但因基于比较深入的探悉和相对长期的研思,对于作家作品的评判,往往更具厚重的学术分量。这种评论常常被人们称为“学院派批评”,也常常会遭致“远离文学现场”的诟病,但其稳扎稳打的姿态和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于文学作品和重要作家走向“经典化”,都有着独特的促动作用,因而在文学评论的总格局中,这种评论占有重要的份额和具有重要的分量。

其三,以作品研讨为方式的评论。

作家作品研讨会,一直是当代文学评论的方式之一。这些年来,研讨会频次之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时期。可以说,作家作品研讨会基本构成了当下文学评论的常态化方式。作品研讨会成为文学评论方式之一种,既在于通过现场的发言与讨论,使与会评论家之间构成阅读交流,使评论家与作家形成对话,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会后的提纲挈领的综合报道,对一部作品和一个作家构成相对集中的评论与宣传。因为纸媒与网媒对于研讨报道的极端重要,文学媒体的广泛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使作品研讨方式的评论,多少带上了专业评论与媒体评论相融合的鲜明特色。

其四,以文化研究为依托的评论。

文化研究是一种综合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媒体研究等元素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旨在超越传统的文学视域,研讨文学的生产过程、社会影响与大众消费等延伸性的问题。这样一个研究取向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开始渗进文学评论并影响了一些评论家,使得文学评论中开始出现从“文明与野蛮”的角度,从“生产方式演变”的角度,来评说当代文学出现的新的文学现象。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依托网络科技的网络文学的长足发展,使网络文学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整体的文学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文学场域的关系出现不同以往的新的变异,网络文学以及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阅读等,成为文学研究中的新课题,以文化研究为依托的文学评论,正好适应了这一新的文学时势的需要,从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评论看,着重于文学生产方式演变和文学格局变异的评论,着眼于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的评论,以及由文学的阅读看文学的接受变化等评论,都带有文化研究的一些特点。这样的不同于传统又适应了现实的评论方式,相信还会在今后进而发展壮大,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的重要构成。

二经验述要

七十年的文学评论,走过了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和重要的成就,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留下了不少难忘的教训。这些也是七十年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刻汲取。这里择其要者简谈四点。

1.健康的评论需要观念的拓展

文学评论既面对着当下的文学创作,又依托着一定的文学观念。因此,一定时代的文学观念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或制约着一定时代的文学评论。

“十七年”时期,文学评论所以磕磕绊绊,逡巡不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一时期的总体文学观念为“文学为政治服务”所笼罩,无论是创作,还是评论,都需要经受政治标准的严苛检验。也是这样一个根本原因,这一时期的创作与评论,如不合乎当时的政治风向与政治规范,就会受到批评与批判。这样一种状况,就使得文学评论难以逾越特定时代的局限,时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而新时期之后,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在彼此互动和相互协同中,不断向前跃进,取得长足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文学观念在不断突破中得以整体改观的收获与结果。

在新时期的文学论争中,有关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讨论至关重要。这个重要问题的深入研讨和正确解决,在文学评论界先是带来了人们对于文艺批评标准的重新认识,随后又带来关于建立批评本体观念的讨论,以及一些评论家对文学批评的特性与独立性的探讨与思考。这些讨论和争论,使得评论家们从文学观念到批评观念开始松动和更新,批评家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向也开始苏醒和确立,从而实现了对旧有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的深刻反思和坚定超越。

文学走出政治的藩篱,批评回归文学本位,是在新时期中真正实现的,其意义之深远却远远超越了新时期。朱寨在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二集》并为其所作的《历史转折中的文学批评》的导言时,专列一章描述文学批评长久迷失之后回归文学所发生的可喜变化,并用“回到文学的批评”作为其中一节的题目,文中指出:“我们的文学批评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活跃,敢于突破陈见,勇于提出新说,较前更为深入地研究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不同形式体裁的特点,为文学创作探索‘美的前程’。”客观的描述与评说之中,透显着对于文学批评回归文学本体的热情的揄扬和坚定的首肯。

2.评论与理论需要融合发展

七十年的文学评论实践表明,理论需要批评的呼应,批评需要理论的滋养,两者需要融合发展,良性互动,在遥相呼应中相互借力,在相互借力中比翼齐飞。

“十七年”间,有关“现实主义广阔道路”、“现实主义深化”、“文学是人学”等问题的理论探讨,虽然在讨论过程中遭到这样那样的批评与批判,未能正常地深入进行下去,但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讨论本身,以及一些有限的理论成果,也给文学评论以思想的启迪与理论的滋润,使得当时的文学评论保持了应有的理性色彩,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绩。

新时期到新世纪,因为社会文化氛围的逐步改善和不断宽松,异常活跃的理论探讨给予文学评论的触动与支撑,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从文艺与政治,文学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激烈论争,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问题的热烈讨论,都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文学评论与当代文学研究。一些作品评论和作家研究,都汲取了其中的一些理论元素,使个人的文学评论呈现出新异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理论探讨的求新求变构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内在的呼应。

总体来看,我们的理论研究与文学评论,在自觉地相互对接和内在的彼此呼应上,还有很多的缺欠,存有显见的局限。尤其是近年来的文艺理论研究,研究的问题,常常是既不及物,又不切实,多在学科的小圈子里打转转。这种理论研究,因为不切实际,又疏离批评,既限定了自身的突破与进取,其成果也对文学批评少有影响,更谈不上影响现实的文学生活。而我们的文学评论,又比较偏重于感觉的描述,缺少理论的内骨。因此,理论研究如何接上地气,接驳文学评论,评论如何对接理论研究,增强理性涵养,是整体的理论批评领域需要认真反思和切实解决的一个迫切课题。

3.批评家的主体性问题

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因素所致,我们在文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不彰显,文学评论受此影响,评论家的主体性也不够显豁,甚至在一个时期完全泯失。但就理论批评家的个体来看,“十七年”时期,也有自觉不自觉地隐含了主体性的理论追求与批评实践,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钱谷融的“文学是人学”等理论观点,以及邵荃麟等人的“现实主义深化”的作品评论等。但真正自觉地意识到主体性的重要,并整体性地显现批评中的主体性,还是80年代中期以后。借着80年代中期的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讨论,文学批评界又就文学批评的主体意识的构建、主体价值的实现等,进行了自省式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异而有益的见解,并促动了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的全面觉醒与强劲显现。

批评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表现出了对于批评中非文学的政治性因素羁绊和依赖于客体的附庸意识的坚定的超越,而且以批评家主体力量的施展,批评家主体价值的实现,使文学批评义无返顾地回归“文学”,立足“本体”,这无疑是文学批评走向成熟、自立和振兴的重要标志。

4.评论也要“寻找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手记”正式出书时,书名选用了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句话对于个性化的文学创作而言,恰如其分,极其精当;对于也要讲求个性化的文学评论而言,也完全适用,且十分重要。

“属于自己的句子”,包孕了多种含义。这里,有自己的句式的意思,有自己的概念的意思,还有自己的风格的意思。文学评论是文学写作之一种,在遣词用语上,在使用概念上,如何彰显个性化,具有辨识度,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这种本该具有的个性化却常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和淡忘。无论是谁来评论,还是评论什么,不同人的评论文章看上去区别不多,差异不大。可以说,当下文学评论中的“同质化”现象比之小说创作,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学评论的个性化,与评论家的主体精神密切相关,也与评论家的文体意识关系甚大。怎样从概念运用到语言表述,显现出自己应有的创意与独有的锐意,是评论家在文学评论工作中应该孜孜以求的。在这些方面,当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们敬重和效仿的榜样。如理论家中的李泽厚,评论家中的阎纲、雷达等,他们或有一些独有的概念渗入了当下的理论批评之中,或有一些独到的句式表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理论批评的战斗力与影响力。只是这样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理论批评家,在当代文坛为数寥寥,实属凤毛麟角。看来,如何在文学评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是文学评论家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也是文学评论界所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文学评论七十年,延伸的时间较长,经历的道路坎坷,涉及的事件繁多,蕴含的内容丰盈,远非一篇万把字的文章所能穷尽。比如,评论的评论与文学评论的学科建设,七十年文学评论的重要评论家与经典性的评论文章等,都是七十年文学评论中需要好好梳理和认真研讨的大课题。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挂一漏万的概述,也可见出文学评论七十年的不寻常与不平凡。可以相信,有了这样的风云际会的七十年的铺垫,有了这样的继往开来的七十年的历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学评论,当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与文学的基点上,更好地发挥文学评论对于文学和文化的“引导”、“提高”、“引领”的战斗作用与促动作用,并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更多的成就,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
目录

1与创作同声息与时代共脉搏——文学评论七十年概说/白烨

上编

3欣赏与创作——1950年1月8日在北京大众文艺讲座上的讲话/茅盾

7萧也牧创作的一些倾向/陈涌

16激情和艺术特色——《一九五六年短篇小说选集》序言/侯金镜

28关于新诗的百花齐放问题/何其芳

35新时代生活的画卷——略谈建国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丰收/冯牧黄昭彦

52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一九六〇年七月二十四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

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茅盾

81题材问题/张光年

91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邵荃麟

107《伤痕》也触动了文艺创作的伤痕/陈荒煤

112关于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主流及其它——在一九七九年获奖短篇小说座谈会上的发言/冯牧

129新的突破——关于《乔厂长上任记》/朱寨

148小说出现新写法——谈王蒙近作/阎纲

158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刘锡诚

173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

177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孙绍振

185现代化与现代派/徐迟

190灵性激活历史/雷达

204文化“寻根”与“寻根文学”——评一股文学潮流/吴秉杰

216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鲁枢元

223小说技巧十年——1976—1986年中、短篇小说的一个侧面/南帆

248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及其变化/何镇邦

263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黄子平

277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新写实小说得失论/张韧

286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问题/曾镇南

300无望的救赎——论先锋派从形式向“历史”的转化/陈晓明

319部落与家园——近年小说的一种文化倾向/何向阳

334走向世纪之交的世界华文文学/张炯

344南方的写作/汪政晓华

351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张清华

376告别“新生代”/施战军

380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陈思和

392先锋:自由的迷津——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先锋小说所面临的六大障碍/洪治纲

421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王晓明

424莫言与中国精神/李敬泽

433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创作的文化选择/王兆胜

460新诗已形成自己的传统/吴思敬

464重构宏大叙述/贺绍俊

473诱惑与困境——90年代中国文学的内在矛盾/吴义勤

484“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丁帆

505怎样对“新时期文学”作历史定位——重返80年代文学史之一/程光炜

521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於可训

525“三分天下”:当代文坛的结构性变化/白烨

537新世纪文学生产模式变迁/张柠

547乡村文明的崩溃与“50后”的终结——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孟繁华

556文学期刊与当代文学生态/黄发有

563网络文学: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主流化”与“多样化”/邵燕君

574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模式、情感结构与价值诉求/刘大先

592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太仓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